七夕情深情淺

作者:辛如初
傳明人仿仇英的《漢宮乞巧圖》(公有領域)

傳明人仿仇英的《漢宮乞巧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黃曆七月初七日是夏季,夏日夜晚的星空銀河壯美,隔著銀河的兩岸,有兩顆明亮的星宿遙遙相望,一是織女星(天琴座主星),一是牛郎星(河鼓二,天鷹座主星),兩星相距16光年,銀河中還有一顆天鵝座主星天津四,合稱為「夏季大三角」,又名「夏秋大三角」。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姊誕、女兒節等,起源於漢代,古代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之句。黃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有各種活動,大多是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相傳婦女們在這日夜晚,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為「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古代製衣全憑一雙手,耗時費工,女紅針黹是姑娘們必學的手藝,七月以後,天氣漸涼,裁製秋冬衣裳正當時,《詩經》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婦女皆願乞得巧手藝。

明人仿仇英的《漢宮乞巧圖》(公有領域)
傳明人仿仇英的《漢宮乞巧圖》(公有領域)

古時男耕女織,夏日夜晚納涼仰望星空,坐看牽牛織女,七夕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與牛遂成主角,文人墨客賦予了人間的真情摯愛,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民間傳說雖版本諸多,但都大同小異。

相傳久遠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一位少年郎父母早逝,和兄嫂一起生活,後來分家.他只分得一頭老牛,這頭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規被貶凡塵。有一天,這頭老牛告訴牛郎,黃昏時有七仙女於湖中沐浴,只要收起一套衣服,便可娶之為妻。牛郎依照老牛所說的去做,果真如願,娶得織女為妻。

織女是天上王母娘娘七個外孫女中最年輕的一個,由於她擅於紡織,故有「織女」稱號,與牛郎婚後生活幸福,還育有一兒一女。而那頭牛太老了,在垂死之前,囑咐牛郎說:「我死後,你要把皮留下來,日後遭遇急難,披上牛皮會對你有幫助。」

好景不常,牛郎織女的婚事被玉皇大帝得知,織女私嫁凡夫,他非常生氣,王母娘娘親領天神,趁牛郎不在家時把織女押回天庭。牛郎回來後,不見織女,焦急中想起老牛臨終囑咐,於是他披上牛皮並用籮筐挑起兒女,才剛出門就飛了起來,隨後穿雲越霧,眼見織女在望,一家人即將團聚。不料,王母娘娘取下金簪向天一畫,霎時波濤滾滾、大浪滔天,一道天河橫亙天際,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與織女相隔天河朝暮相望,卻不得相聚。後來玉帝感其至誠,准許他們每年七夕,以喜鵲搭成鵲橋在天河相會。

七夕夜經常會下雨,稱之為七夕雨,傳說就是牛郎織女傾訴相思的淚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纎纎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今逢七夕,使我想起了那純真、懵懂年代的一段往事。那年我16,欣賞一位心中的白馬王子,雖然每天上學都能見到他,但是距離之遙賽過銀河,明知永遠也不可能有鵲橋,只要能看到他即已心滿意足,只要是想到他就心生愉快,夢裡也會笑醒。一年耶誕節,我寄了一張賀卡給他,怕他猜透,我不敢署名。如此心境陪伴我3年。

後來聽說他結婚了,我心失落,惆悵不已,若干年後我也入社會工作、結婚、育兒,但是那段最初、最真的情懷始終不忘,在心中為之留有一席,雖設門窗卻關不嚴,不時開啟。一天,偶而聽同學談起他在某校任教。巧了!那不正是父親任職教授的院校?我心為之一動,希望能見到他的模樣。於是有一天,略施脂粉,穿著得宜,心裡提醒自己是有事去找父親,真實的願望是假裝巧遇能夠見到他!

上天竟然察覺我的心思,近午時分,進了校門往教職員休息室方向走去,不遠處迎來一位男士也往同一方向行走,我已看出是他,兩相照面,我故作驚訝並先行招呼,他站定、望著我,似乎在確定面前的人是誰?不等他言語,我先報上姓名,他微笑表示記得。之後,共進午餐,原也不熟,當然話也不多,談的是些共同認識的同學以及彼此近況。

隨之時空變遷,現代青年男女也許覺得不可思議,那一次共進午餐竟是我第一次與他面對面談話,那年我34。我慶幸自己敢於破解青澀迷障,如今回望過去,遺憾與惆悵已昇華為煙雲不知去向,只不過是生命長河中的片段,連點綴也算不上。

自來真情最感人,古今中外皆然,無論是東方男女情感的含蓄、內斂,或是西方人的主動、直率,之所以動人心弦皆出於無私、沒有條件、全心意為對方設想。情感是雙方內心真實感受,任何一方都無法勉強,也不應勉強。

西風東漸,七夕已不乞巧,換作了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神話故事淒美動人,亙古不衰,星空浩瀚,銀河浩渺,天上的牛郎、織女二星宿被人間譜成了人格化的愛情故事代代傳誦,真假無人計較,它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謝文華/綜合報導〕今天是農曆7月初一、俗稱「開鬼門」的日子,雖然今年是「閏7月」,但鬼門開、中元普渡、鬼門關的祭祀儀式都以第一個7月為主,鬼月也只有一個月,閏7月只是「校正時差」,民眾仍可維持正常作息,舉凡嫁娶、動土、搬遷、出殯等都可照常舉行。
  • 【大紀元8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六日電)民間相傳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時節;在天文界中,牛郎星與織女星可是相距十六光年的遠距離,兩者間還隔著銀河,難以相會。不過,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織女星是夏季星空中最亮的星星,天文館將在七夕情人節的夜晚開放兩座大型的天文望遠鏡,讓民眾一睹織女星與牛郎星的真面貌。
  •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 (大紀元記者鄭麗駒、梁路思、韓婕採訪、綜合報道)今天為夏曆的七月初七(8月16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中國情人節」,是個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國傳統節日,「它」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百貨業、餐飲業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
  •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表示,在七夕情人節除了可以應景觀測牛郎星與織女星,也可以用肉眼觀看到「月亮點兵」的特別景象。
  • 黃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 ,至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女節」「穿針節」等,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