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輝音樂坊

聽關貴敏唱《那就是我》

作者:德輝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關貴敏(季媛/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046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思戀故鄉的小河
還有河邊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媽媽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我思戀故鄉的明月
還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媽媽
如果你聽到遠方飄來的山歌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詞:曉光 / 曲:谷建芬)

故鄉和母親在我們內心深處,象徵了酣甜的沉睡、溫暖的陽光、歌聲歡笑、嘻戲追逐、無憂無慮、安寧和平。遊子總是在經歷了種種磨難、苦痛,在身心疲憊時歸心似箭。

關貴敏先生純樸自然、摯誠熱烈的歌聲,像一個心地明澈的遊子對故鄉的呼喚。是一個堅強坦蕩的男兒,對精神家園的追尋。對於故鄉,我們沒有心機,坦承本真、渴求回歸。關貴敏的演唱把我們帶回心靈中最純淨、柔軟的部份,帶回空靈、幸福的所在。

「我思戀故鄉的炊煙,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噢,媽媽,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響,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們思慕故鄉,是因為我們厭倦了爭鬥算計、虛偽逢迎。我們思慕故鄉,是因為那兒有生養我們的母親父親、奶奶爺爺、親朋好友。因為故鄉有慈愛、有慰藉、能修養身心,能重獲力量。我們思慕故鄉,是因為情,更是因為情背後的恩、愛、善、寬容、慈悲,因為這些高貴、恆久的精神。故鄉的風物、人情、承載的是我們心靈的安寧、和平。追尋故鄉,其實是精神回歸、天人合一。

「我思念故鄉的漁火,還有沙灘上美麗的海螺,噢,媽媽,如果有一葉風帆向你駛來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歌曲尾聲那就是「我」,關貴敏十一秒鐘的長音,如慕如訴。

那個遠樹生煙、夕陽唱晚、爺孫相喚、鄉音慈睦的故鄉;那個杏花飄飛、梨花帶雨、天純地淨、魂牽夢繞的故鄉還在嗎?

幾年前,重回故鄉,從我長大的城市到鄭州,再到商邱,九百里陰霾,空氣焦糊難聞。再到夏邑縣城,農田起了很多高樓,但從縣城到老家60里路,仍然是坑坑窪窪的泥土路 。這條路修了60年,至今還未修成。

橫貫半個河南省,我在努力查看經過的每一條河流,希望找到清溪潺湲、柳暗花明的一角,但直到故鄉的村落,都看不到一條清澈的河,環境污染已經深入鄉間。

我們村發展成為一個集市,集市在村後的公路兩邊,集市上到處是垃圾、塑料袋、礦泉水瓶、腐臭的食物、動物的糞便。那個在黃土地上鋪張蓆,就能睡下的明淨的鄉村已然遠去。

集市上,一個面容愁苦的老大娘賣給我一筐蘋果,除了最上面幾個是好的,下面的都是爛的。一筐爛蘋果,刺痛了我對家鄉的溫情。這是我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地方,四十年來,每次回到故鄉,種種情事、感受的是人心越來越冷漠、世風越來越淡薄。

爺爺回憶中,很久以前這是個詩書牧耕、禮樂祥和的村子,誰家要出一個小偷,這家人會頭都抬不起來。現在,農村是流氓惡霸橫行,誰壞誰大聲、人們缺乏是非廉恥。中共對社會道德的毀壞深入偏遠的農家村落。

杜甫詩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現在山河蒙垢、草木在污染中求生,人心敗壞、十惡俱全。

故鄉是甚麼?故鄉是我們的根!根是真誠、善良、寬忍,慈愛……根是高貴的品質。沒有高尚的道德,故鄉不過是荒野。沒有高尚的道德,人生不過是兵戈無息的刑場。沒有道德和信仰,我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茅屋竹籬、簞食瓢飲,但有德芳馨,就是神仙日子。華堂高宅、名車美裳、卻苦害毒戕,何如人間地獄?我們追求永遠滿足不了的慾望執著,卻離真正的幸福、離精神的故鄉越行越遠。

關貴敏認識到,人的高貴,在於道德,藝術家應該推動社會道德回升。他說,他通過修煉法輪大法,「對名利看得很淡了,過去成名成家,榮華富貴,煉功之後看法變了,這些都是過眼煙雲了。」

2016年3月,關先生在洛杉磯參加神韻藝術團的演出,他已經72歲,是修煉讓他長保藝術生命。除了這首純淨的藝術歌曲《那就是我》,過去那些歌頌中共的老歌,他都絕不再唱。

關貴敏說,神韻藝術團是在用藝術喚醒人的心靈和良知,神韻藝術團做的事情就是要使人類道德回升。

關先生用他的歌唱,提醒在慾望中迷失了的人,回歸純淨的本我、回歸善良的真我、那才是我、那就是我。#

責任編輯:馬天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3月19日下午,享譽全球的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洛杉磯地區長灘市第一場的演出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完美落幕,整個劇場座無虛席,深具中國神傳文化內涵的全方位藝術演出,帶給觀眾是一場視覺、聽覺的盛宴與精神的洗禮。
  • 1999年1月初,22歲的托馬斯.多布森帶著一本《轉法輪》從法國來到了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溫中,每天清早,托馬斯在吉林大學煉法輪功。在法輪功的學法小組裡,他是唯一的西方人,和中國同修一起通讀《轉法輪》。托馬斯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在這裡,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一切。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