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白族三道茶的由來

味蕾
font print 人氣: 7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5月12日訊】「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第一道「苦茶」又稱「烤茶」,味道苦澀,能提神醒腦;第二道「甜茶」,加入核桃片和紅糖,可口香甜;第三道「回味茶」,放入花椒和蜂蜜,香甜苦辣具全,回味無窮。相傳它的由來,與白族的師徒承傳技藝有關。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年建立)最多,此外四川省、重慶市也有分佈,2000年總人口數為185萬多人。

從前,有個手藝超群的木匠住在蒼山腳下,他有個得意的徒弟,製造桌椅床櫃,雕花刻鳥…等等技術,已達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有一天,師傅叫徒弟拿斧鋸,一起上山伐木取板,扛回家來,練成這最基本的功夫,就可以出師了。

師徒二人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了一棵幾丈高的大樹,費了好大勁才把樹鋸倒,這時徒弟口乾舌燥,口渴難受。他就央求師傅說:「我想去找水喝。」師傅說:「不行,大樹還沒鋸成木板,天黑了就下不了山,若遇上虎豹該怎麼辦?」

徒弟只好忍著渴,與師傅拉了一陣鋸子,最後忍不住了,就抓一把樹旁的葉子塞進嘴裏解渴。師傅見他呲牙咧嘴的,就問他:「味道如何?」徒弟坦率說:「好苦呀!」師傅笑著說:「你要記住,真正的手藝不光是會雕個花、刻個鳥的,還要能吃苦才能成為大器。」

木板終於鋸好了,徒弟也累得坐在地上。這時,師傅從懷裡掏出一塊紅糖,塞到徒弟嘴裡:「吃了苦,再嘗嘗甜的。」 徒弟吃了紅糖後精神起來了。師徒合力把木板扛了回家。師傅再用蜂蜜、桂皮、花椒、苦茶給他沖了一碗茶水。

又渴又累的徒弟喝了一口問:「師傅,您這是什麼茶水呀?苦、辣、麻、甜都有,細細品嘗還挺有滋味的。」師傅大笑道:「這茶水的味道和學手藝、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先苦後甜,還要經常的回味回想。」

後來,這位徒弟將這意義非凡的過程,開創成「三道茶」,從此,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就在白族人中廣為流傳,現已成為孩子求學、學藝時的一道禮俗。後來應用面更廣,更成為婚事、節日期間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極具白族特色的一種風俗。

第一道苦茶隱喻凡事要先吃苦的哲理。(圖/彩霞)
第一道苦茶隱喻凡事要先吃苦的哲理。(圖/彩霞)
第一道苦茶的材料是茶葉。(圖/彩霞)
第一道苦茶的材料是茶葉。(圖/彩霞)

第一道「苦茶」,製作時,先把水燒開後,再用文火烤熱小砂罐後,放入適量的茶葉,轉動砂罐,當茶葉發出啪啪響聲和焦香時,立即注入燒開水,幾分鐘後,將茶水倒入茶杯飲用。由於這種茶經烘烤、沖沸而成,因此,色如琥珀,焦香撲鼻,味道苦澀,故稱為「苦茶」,隱喻凡事要先吃苦的哲理。

第二道甜茶隱喻人生先苦後甜的哲理。(圖/彩霞)
第二道甜茶隱喻人生先苦後甜的哲理。(圖/彩霞)
第二道甜茶的材料是紅糖、核桃仁片、燒乳扇或米花、茶葉。(圖/彩霞)
第二道甜茶的材料是紅糖、核桃仁片、燒乳扇或米花、茶葉。(圖/彩霞)

喝完「苦茶」後,製作第二道「甜茶」時,主人會重新烤茶、注入燒開水沖泡成苦茶。換上用碟子托著的潔白精美茶杯,先放入紅糖、熟的核桃仁薄片、燒乳扇(或者米花),再沖入苦茶約八分滿。此茶營養豐富,可口香甜,故稱為「甜茶」,隱喻人生先苦後甜的哲理。

第三道回味茶隱喻人生的處境不同,人們應常作回味回想的哲理。(圖/彩霞)
第三道回味茶隱喻人生的處境不同,人們應常作回味回想的哲理。(圖/彩霞)
第三道回味茶的材料是桂皮、花椒、生薑片、茶葉、蜂蜜。(圖/彩霞)
第三道回味茶的材料是桂皮、花椒、生薑片、茶葉、蜂蜜。(圖/彩霞)

第三道「回味茶」,製作時,先將麻辣的桂皮、花椒、生薑片放入水裏煮成汁液後,倒入杯內,再加入苦茶、蜂蜜而成。飲時晃動茶杯使其均勻,趁熱飲下,頓覺香甜苦辣俱全,讓人回味無窮,故稱為「回味茶」,隱喻人生的處境不同,人們應常作回味回想,牢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三道茶有著「先苦後樂」的深層內涵外,熱情好客的白族人,來客時必待之以三道茶,除了講究茶葉的質量、茶具的精巧、泡茶的技藝外,更注重「敬茶的禮儀」,故三道茶不僅是白族人主要的飲食文化,而且是其重要的禮俗。

如今,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三道茶也發展成白族特色的茶文化,每道茶之間都伴有3到5個歌舞節目,使來賓既能品嘗茶的香甜苦辣,又能欣賞白族人的傳統服飾與歌舞之美,更能體驗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鹿篙社區香茶巷耆老石朝幸,是魚池鄉受過日治時期製茶所訓練僅存的老茶師,見證了日月潭紅茶近百年的興衰史,一生以推廣紅茶為己任,即使已87高齡,紅茶事業也由女兒、女婿接棒,但心心念念仍是魚池紅茶產業的發揚光大。
  • 2016年世界搏茶會於19日在嘉義蒜頭糖廠盛大開幕,日本靜岡縣知事川勝平太率領的訪問團,以及義大利經貿文化辦事處代表蕭國君等中外貴賓蒞臨,嘉義縣長張花冠以一段融合舞蹈、茶、繪畫表演迎接各國貴賓,並由茶藝師逐一介紹茶器。
  • 茶文化在中國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古人說:「諸藥為百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嚼食不同的茶葉能夠治癒不同的疾病,也獲得現代科學的證明。茶葉發源於中國,有著非常好的延壽、治病作用,每天3杯茶,就是最好的養生。
  • 甜茶很好,也喜歡中國綠茶。夏秋喝甜茶最好,冬春品綠茶最妙。工作忙的時候、派對的時候、喧鬧的午時,冰涼的甜茶最好;閒暇的時候、靜心自省的時候,滾熱的綠茶更妙。美國南方的甜茶,雖然涼但給人們以熱量和熱烈;中國南方的綠茶,雖然熱卻給人們以靜謐和安寧。造物之妙,令人嘆為觀止。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