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贓者取禍 敬佛者免災

作者︰佚名
font print 人氣: 192
【字號】    
   標籤: tags: ,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尚書傅國華出任舒州太守。當時正是內憂外患、兵荒馬亂之際。

傅國華聽說武昌的盜匪猖獗,心想:武昌離我舒州很近,那些盜匪如果一下子打到舒州來,就會把我多年所得的不義之財,一搶而光;特別是我出使高麗(今朝鮮)時,所收得的奇珍異寶,未曾交公,都納入私囊。這些財物太珍貴了,可不能丟失啊!

於是,他就和全家人帶了所有財物,乘船去江寧(今南京)避難,把偌大的舒州置之度外。到了江寧,把船停在長江內。船夫說:「城外盜賊很多,不如把船通過閘門開到城內的水閘裡面。」

當時鎮守江寧的官員名叫宇文仲達,他與傅國華私交很深。經聯繫,宇文仲達便打開閘門,把船放進了江寧城裡。傅國華覺得一家人和財物都在船上,船在江中而這段水域又在城內,真是上了多重保險,萬無一失!

不料,就在這天夜裡,一個名叫周德的人發動叛變,搶劫了傅國華的船,把他全家人都殺死了,但卻放走了一位老女僕。傅國華所管轄的舒州卻安然無事。

世界上其實沒有純粹的偶然,發生在傅國華身上的如此一連串巧合,難說不是種種因果相連,一念之差會帶來不同後果,後果又會帶來更多的後果。

(大紀元圖片庫)

再說當時另有一個人,名叫顧彥成,他在兩浙(今浙江、江蘇、上海一帶)擔任漕運官,家住杭州。平時辦事勤勉,又敬信神佛。

有個叫陳通的是顧彥成的仇人,陳通想乘當時兵荒馬亂發動兵變,但由於顧彥成在浙江一帶視察工作未歸,就壓下心中怒火,專等顧彥成巡視歸來後起兵,以便把顧彥成全家一併滅掉。

等了好幾天,顧彥成回到杭州,當地有許多官員和百姓去迎接他。這個場面被陳通親眼所見,於是陳通決定就在今晚起事,首先殺掉顧彥成一家!

但是,顧彥成回杭州後,略作安頓、休息,就到城外一座寺廟拜佛,並且帶了全家人去。他的行動又很簡樸,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當晚陳通帶著士兵來搜捕他家時,竟撲了個空。陳通還以為是誰走漏了風聲,給顧彥成通風報信了。其實不是。

顧彥成在城外的寺廟做完佛事後,才得知城內發生了兵變。他於是連夜趕赴別處,躲過了這一劫。

顧彥成一家人,都深信這是神佛保佑了他們,才得以安全的避開此難。顧彥成的親友們聽說了這件事,也都開始敬奉神佛了。 #

(事據宋.洪邁《夷堅志》)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方文木大驚跪在殿外,有兩個繫著五光十色披風的人引他入殿。殿中央坐著一個長頭國王,頭上戴的冠冕像一隻大桶,珍珠四垂冠邊,鬍鬚飄拂時碰到珠上,不時發出響聲....
  • 前清某一年,四川張姓和李姓兩秀才,年少登科,顧盼自豪,正當春風得意之際............
  • 西馮翊人嚴生,家住在漢南。有一次,他到湖北襄陽的峴山去遊玩,在山中拾到了一樣東西,形狀很象一顆彈丸,黑顏色大大的,閃閃發光,看上去通體透明,好似一顆黑水晶。
  • 有一個地方到處都是高山深谷,懸崖峭壁,自然環境非常險惡。當有人從這裡的山下經過時,忽然就會飛升到高高的樹頂,遠遠望去,好像飛仙升騰,但不一會兒便無影無蹤.....
  • 武則天當皇帝時,賜給太平公主兩盒奇珍異寶,光彩奪目,價值連城。太平公主小心翼翼地把這兩盒珠寶藏進箱子,放在自己的臥室中。誰知道除夕夜取出來一看,竟成了一只空箱子。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