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世界.茶文化

無水不可論茶 天下第一泉谷簾泉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15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無水不可論茶!廬山漢陽峰「康王谷」,古來名勝仙境;康王谷深奧處「谷簾泉」,泉美水美,茶聖陸羽品評「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1]。祕境的美景、茶泉的盛名交集於廬山康王谷「谷簾泉」,引領多少古今文豪、茶人的企望和幽思。

天下第一泉谷簾泉

漢陽峰矗立在江西九江市星江縣境內,是廬山群峰中第一高峰,標高將近一千五百米。巍峰倚天開,青雲俯首來,矗漢陽之北,俯視漢陽燈火,故名漢陽峰。「康王谷」坐落在漢陽峰西北方,峽谷長約七、八公里,是廬山峽谷中最大的一個,景緻深幽。康王谷又名廬山壟,據《星子縣志》記載是因為楚康王逃難入了此山谷,谷因此而得名:「昔始皇併六國,楚康王昭為秦將王翦所窘,逃於此,故名。」所以說「康王谷」在秦代就有了。

人們傳說,晉朝陶淵明的垂世之作《桃花源記》的情境,就是以廬山康王谷為模本的。康王谷深處有一道瀑布就是天下第一泉谷簾泉的來源。瀑布一旁矗立著會仙亭。

唐代茶聖陸羽寫《茶經》親履踏訪中國名水,來到陶淵明故鄉九江(潯陽柴桑),來到廬山的祕境康王谷,當他親潤從千仞石上流下來的谷簾泉時,驚為天水!就把「天下第一水」的桂冠給了「谷簾泉」,有詩吟:

瀉從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甘泉從康王谷深處千仞石瀉下後,幾翻山澗寄逐九江,停駐鄱陽湖,吞吐入長江。《星江志》記載這道瀑布的盛貌:「其流凡三十派,橫澗七丈」。

陸羽在《茶經》中,強調泡茶的水質,以山上的水為上:「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同樣是山上水,又以乳泉、石池漫流者為上。泡茶的好水出於好境,水質清、活、甘、冽最好。明人許次紓的《茶疏》也說道:「無水不可論茶」,好茶深蘊的香氣要借水而發。

清泉從千仞石上瀉下的谷簾泉,橫澗七丈,藏清活甘冽於山谷深處,親近並不容易。明代的詩人錢宰(西元1302〜1397年)作有七言古詩《谷簾泉併序》,序中描述了得通過一番崎嶇山路和溪澗懸崖的險阻,行過十幾里路,涉過近十個溪澗,途中還遇到只能支藤而上的懸崖,上上下下,再踏在亂石上穿崖壁,行百餘丈才能到了瀑布下,一飲甘泉,一揭谷簾泉的面紗,看到不似在人間的勝景。[2]

那瀑布懸空數十米,彷如天上來,中途遇到巖石阻礙,泉水分成數百縷細流,散落而下。流泉灑珠如簾、珠瓔宛如飛花,在太陽照射下幻作晶瑩無垢的一簾幽影。錢宰又說一年中只有短暫的「盛夏得雨後兩旬(二十天)」,可以涉澗,可以坐澗石上一親谷泉簾的一簾幽夢。觀美景要得良辰,「良辰美景」相得益彰,得之何其不易啊!

甘泉滋茶味 詩人益茶香

中國古來的詩人、墨客、文豪多愛茶;自從陸羽評甘泉好水以來,茶家更知道「無水不可論茶」。谷簾泉經過陸羽品評為「天下第一泉」,使得後代的詩人、茶家紛紛鍾情於它。宋代學者王禹偁愛煞那山谷和山泉,遙想起陸羽仙客,想要長在水簾前結茅廬:

迢遞康王谷,塵埃陸羽仙。
何當結茅室,長在水簾前。
——《谷簾泉》
王禹偁在《谷簾泉序》中說到取用此泉水煮茶的妙處,泉水甘潤自然不在話下,還可以煮出「浮雲散雪」來。(「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雲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

宋代詩詞大家黃庭堅《西江月‧茶》[3] 也詠唱「谷簾第一泉」之香,早春極品龍團茶在第一泉中翻成雪浪,媲美詩仙李白品仙人掌茶的甘露。

大文豪蘇東坡則讚賞,以天下第一泉點天下第一茶龍團(宋代北苑貢茶),「人、水、茶」共構「三絕」之境:

岩垂匹練千絲落,雷起雙龍萬物春。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絶景中人。

真是「甘泉滋茶味,詩人益茶香」!

凡塵仙境  甘泉神水今何在

康王谷谷簾泉,從楚人康王避難發跡,經唐人茶神陸羽評勝留名古今。然而,如今廬山、鄱陽湖生態嚴重遭到破壞,低水位年年刷降,冬季時,嚴重乾枯頻頻出現,即便是盛夏雨後還能有往日的仙影嗎?良辰美景,凡塵的仙境;甘茶神水,依舊安在否?

參註:

[1] 陸羽評定天下水二十品。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嚐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陸羽評定天下水二十品,見《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張又新.煎茶水記》。

張又新為文記載此段際會。元和九年春,他與同年生相約於薦福寺,不期而遇一楚僧,瀏覽其囊中編書見《煮茶記》一卷。卷中記載代宗之朝湖州刺史李季卿,一次江行至維揚,逢陸羽,至揚子驛,李季卿命士兵取享有盛名的南零水煮茶,李親見陸羽鑑別「揚子南零水」之神技,因而問陸羽「所經歷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而得錄下。

[2] 錄明代錢宰《谷簾泉並序》「……涉六七澗,穿林而行,越十里,渺然見泉自山下,未足取也。又二里上山,傍枕懸崖,後推前挽,支藤而上。又一里下坡,有澗,踏亂石,穿崖壁,又百有余丈,至簾下。少憩,回視一簾如瓊瑤珠瓔,從天碎落,恍然非人世間也。」

[3] 黃庭堅《西江月‧茶》:龍焙頭綱春早,谷簾第一泉香。已醺浮蟻嫩鵝黃,想見翻成雪浪。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無因更發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