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待痴弟 化災為平安

作者:朱月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 ,

唐玄宗時的御史大夫魏方進,有一個15歲的弟弟不會講話,總是鼻涕唾沫滿身,兄弟親戚們都把他看作傻子不撫養他。只有他的一個姐姐可憐他供給他衣食,讓僕人為他清洗沐浴,毫無倦色。

一天早晨,他在門外曬太陽搔癢癢,他的鄰居看見一個紅衣使者,帶著幾十個騎馬的來到跟前問道:「仙師在哪兒?」紅衣使者隨即走到搔癢者面前鞠躬,俯身稱謝。

過了一會兒,搔癢者忽然高聲叱道:「為甚麼來晚了?事幹完了嗎?」紅衣使者說:「尚有一些未辦完。」他又說:「為甚麼不速去了卻呢?快去吧!」只見他神采奕奕,洞明事理,聲音明朗通暢,毫無痴病的樣子。

等到紅衣使者們走後,他又恢復到先前那樣,鼻涕流到口邊,不停的搔癢。

那天夜裡他就去世了,魏方進等家人雖然對此事感到驚異,卻並不把他當作異人,只是草草地裝殮了他。只有那位姐姐悲慟不已,偷偷地為他舉行了葬禮,到了入殮的日子,就把她平常最愛惜的一件黃色繡花披襖子偷偷地置於棺中。

後來魏方進隨皇帝到馬嵬坡,那位姐姐也隨其同去。後遇禁兵叛亂,殺了楊國忠。因魏方進是楊國忠的親戚,魏方進和他的家族全被牽連而遭到大禍。當時他的姐姐偶然走出客店,聽說有災難發生就逃走了,丟下三個五、六歲左右的兒女在店中,大概性命不保。

等到第二天早晨軍隊撤走了,她試著回到店裡去尋找三個兒女,見店中屍體遍地。東北角的一張床上似有衣服,走近一看三個兒女全在床上,身上蓋的竟然是當年葬痴弟時裝進他棺中的黃色繡花披襖子。她悲喜交加,放聲慟哭。母子四人一塊逃入山中,全都倖免於難。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幾頭馿被圈養在圍欄裡,怎麼也出不來。可是有一頭馿竟然用嘴將欄杆搬開,很從容地出來了。
  • 古人都很重視誓言,所以丈夫聽接生婆發了這樣的毒誓,就不再懷疑她了,反而懷疑.....
  • 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