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醫

隋唐名醫許胤宗 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

作者:辛去病
font print 人氣: 339
【字號】    
   標籤: tags: ,

許胤宗是常州義興人。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於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餘歲。曾事南朝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

當時柳太后因病不能言語,看盡名醫,皆束手無策,脈益沉而噤。胤宗看後說:「不可用口服藥,宜用湯氣來薰之。從而令藥入腠理,即可有效。」於是他用黃蓍防風湯數十斛,放置於床下,氣如煙霧,當夜柳太后就能說話了。

於是,許胤宗被拜為義興太守。陳亡後入仕隋,任尚藥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

當時關中多骨蒸病(肺結核),得者必死,並互相傳染,無醫能療此病。而胤宗每次治療此病,沒有不痊癒的。

有人問他:「您的醫術若神,為何不著書以有益於後人?」

胤宗答道:「醫就是『意』呀!完全取決於人的思慮。而脈候又是極奧妙的,很難識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自古以來的名醫之所以是名醫,就是因為他們擅長診脈。

看病時,要準確地號出脈象,才能明了病情,每一種疾病都有針對此病的藥物。如果診斷準確,只需用一味藥,就能直攻病灶,所謂藥到病除。如果不能準確地辨別脈象,就難以找到病因,只能憑自己主觀推斷來進行診斷,多用幾味藥。

這就好比打獵,不知兔子在哪裡卻出動大批人馬,大範圍地進行包抄圍剿,或者希望偶然能治好一人,用這樣的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嗎?脈象的深奧,用語言是無法表達的。我思慮很久,決定不能著書立說。」

在這裡許胤宗開當今熏蒸療法先河。現今,肺結核依然不是那麼容易治癒,而胤宗每次治療此病沒有不痊癒的。由此可見,傳統中醫的神奇之處是西醫所望塵莫及的。

資料來源:《舊唐書》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仙全傳》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孫思邈的記載。孫思邈是華原人,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夠日誦千文,長大後喜歡讀道家老子的書。
  •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皇帝得了病,皇上的御醫開了幾次處方給他服藥,都不見效,知道此事的人就憂心忡忡、甚至害怕起來。冀國大長公主向他們推薦許希。
  • 龐安時被譽為「北宋醫王」,著有《難經辨》、《傷寒總病論》等書。
    龐安時被譽為「北宋醫王」。他從小擅長讀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父親是祖傳的醫師,曾經拿《脈訣》來教他,年少的龐安時卻說⋯⋯
  • 有一位叫王彥伯的道士是荊州人氏,天生就擅長醫術,尤其在診脈方面更是有過人之處。他斷人的生死壽命,不差毫釐,非常靈驗。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