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mega开奖结果 - App Store

廉吏風範:王翱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王翱,字九皋,河北鹽山縣人,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雖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以身作則,表率群臣,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為官任事公心可鑒

據《明史》記載:王翱任吏部尚書,以「用賢報國為己任」,他深知任用官員賢與否關係到國家的治與亂,從不拿手中權力做交易。對權勢者的一切請託,他都「毅然拒之,辭色俱厲」,所以在其任職期間,「門無私謁,權勢請託不敢行」。

他薦官以品德為先,往往徹夜挑燈詳閱,唯恐不慎。每次選拔官員,如因皇帝召見便交副職代理,他回來雖晚也抽空認真審閱,唯恐選擇不當。他奉行「論薦不使人知」的原則,向皇帝舉薦人才或選拔官員皆出於公心,從不希望得到被薦拔者的報答。在任多年,所選官吏很多都成為賢能名臣。

景帝因王翱文韜武略功勞,封其為「吏部天官」,王翱家人都很高興,他本人卻沉思不語。原來皇帝還給他封地,賜他一匹駿馬,讓他揚鞭打馬,跑到哪裡就歸他占有。王翱不想因自己封地給百姓增加負擔,不從,又屬抗旨不遵、忤逆犯上。

他徹夜未眠,次日,他備百丈長繩騎著御賜駿馬,來到常年寸草不生的鹽山大鹼窪,命人楔一鐵橛,用長繩拴上馬韁,那駿馬圍著鐵橛飛跑起來。老百姓見了不知幹什麼便問差役,差役說:「王天官讓跑馬揀(鹼)地。」百姓知道後都非常欽佩,此後鹽山東邊一塊方圓不到二、三百米的鹼地,被人們稱作「天官地」。

(Fotolia)

位高權重廉儉自勵

王翱為人忠厚,注重名節,對於錢財更是「淡然無欲」。他鎮守遼東時,曾與某位監軍共事,兩人相處很好。

後他改任兩廣總督,臨行前這位監軍以四顆西洋明珠相贈,王翱堅決不收。監軍執意相贈,他哭著說:「這些明珠不是受賄所得而是先皇所賜,我得了八顆,現將其中一半相贈作為紀念。你本來就知道我並不貪財啊!」王翱只好收下,但卻把這四顆明珠縫在披襖裡面。

後來王翱奉命還朝掌吏部,這位監軍已死,王翱找到其後人,拆開披襖將裡面的四顆明珠轉送給他們,只見原來的封印依然如故。

王翱雖手握重權,又深得皇帝的信任,但對自己要求卻非常嚴格,生活十分簡樸。皇帝賜給他不少金玉束帶、錦繡衣服,但他總是「自奉儉素」,穿著普通舊衣服,以至出門在外人們竟不知他是一位朝廷大官。

他住的房子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非常破舊。景帝一次微服在街上行走,有人指點說,那座破舊的宅院就是當朝吏部尚書的家。景帝目睹此景心裡很受震動,回朝後下令為他修建了一座房子,可是王翱仍堅持住在舊房子裡。

(Fotolia)

以身作則嚴於治家

王翱的清廉不僅表現在忠於職守上,還表現在治家有法上,對家人要求也很嚴格。他有一個女兒嫁給在京郊做官的賈傑。王夫人經常到京郊接女兒回家省親,每當這時女婿總要埋怨:「岳父是吏部尚書,親掌官員升調大權,把我調到京城如振落葉一樣容易,還哪裡有這麼多麻煩。」女兒將此事告訴了母親。

一次,王夫人婉轉請求將女婿調入京城,王翱當即大怒說:「以權謀私的事今後不要再提!」王夫人和女兒、女婿再也不提調動的事了。

王翱的孫子王輝因恩蔭而入太學。這一年秋試,王輝也想一試科場,以圖金榜題名。他對祖父說:「我想參加秋試。」

王翱聽了嚴肅地說:「你確有真才實學,我怎麼能埋沒你的才學?可你的書底兒我還不知道嗎?若遇到糊塗主考官,你考取了,勢必埋沒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而妨礙貧寒學子的仕進之路。可你卻強所不能,僅僅為了博取功名。」

王翱制止了孫子此次應舉並叮囑他:「你現在首先要做的是紮紮實實學習,培養德行。堂堂正正、名副其實才是七尺男兒的本色,才能讓人覺得至尊崇高!」

王翱一生清正自守,循禮守法,謹慎而獨善其身,秉公任事而廉樸為官,他的事蹟為人稱道。歷史上的清官、好官歷來受到人們的敬仰,是因為他們擁有仁者無畏的浩然正氣,擁有推崇道德和愛民的理念。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時有一個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陳,是穎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醜陋,性情孤僻,言語低俗,雖然披上袈裟當了和尚,但卻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修煉的人。這個道契粗通醫術,經常在外賣弄他的醫術,不喜歡學習佛法。
  • 有一位尼姑遠道而來,投奔天下聞名的權臣桓溫。桓溫一見她氣宇不凡,猜想她必定是出家人中的佼佼者,因此不敢怠慢,收斂起自已那一顆窺視天下的野心,對她熱情禮待,恭敬有加,恭請她在此長期修煉。
  • 清朝初年,在安徽天長縣有一位名叫劉子儀的老書生,教書難以糊口,便改行學做生意。但他天性忠厚又極淳樸,所以做生意常被一些人刁難欺辱,一來二去的也沒賺到什麼錢,依然非常窮困。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