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冒險營救好官

作者:清潭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過了二年,縣内的田地都被開墾了。縣城瀕臨河水,夏雨暴漲,縣城將被淹沒。信神敬神的宋必達向神祈禱,水勢就回落了。宋必達按照河流的故道疏通、治理,從此無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變。宋必達說:「古有保甲,民皆可兵。(明朝的)王守仁打敗朱宸濠,曾使用的就是他們。」宋必達如法訓練了二千民兵,守住了寧都縣城。有人向巡撫誣告說,寧都縣有很多人跟從叛軍,巡撫就要發兵圍剿寧都縣。宋必達寫了血書上書力爭,圍剿之事就停止了。

縣內原先吃的是淮鹽,自從(明朝的)王守仁治理贛地,改吃粵鹽。百姓苦於鹽引的拖累。宋必達請求朝廷允許用粵鹽的稅額添補淮鹽的稅額,商人、居民都得到便利。但因為粵鹽不中朝廷的意,宋必達被論罪罷官。寧都人都哭著為他送行,贈送給他的禮物,他一概不收。

宋必達被罷官後,從小路前往南昌,在中途被賊人綁架,脅迫他投降,他不屈服,被關了七天。半夜忽然有數十人持著兵器,翻牆而入說:「宋爺在哪?我等都是寧都百姓。」擁著宋必達而出,宋必達於是得以脫險。宋必達為百姓著想到多大程度,百姓就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

宋必達去世後,寧都百姓每年都祭祀、懷念他。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傳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彭定求,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喜讀聖賢書,其為學「以不欺為本,以踐行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養。從小常讀誦有關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書,平日樂善好施,不僅自己行善,還向周圍人勸善,講因果報應的事例。
  • 姚文田考中狀元後任職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等,他自題書房對聯寫道:「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裡的「舊家」二字指世家,讀書世家亦被世人稱之為「書香門第」,「不貪奢,有清操」。
  •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擔任藁城縣令,該縣貧困,又加上旱災蝗災,苛征暴斂,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糧食拿出數千石交給縣內.....
  • 有一個令史叫曲思明的人,兩年之內,沒聽說他推薦自己或別人。冬曦對他說:「選拔官員的慣例,各府署應該得到一個官位,或者推薦別人也有些好處。」思明還是不說……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