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失善緣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

昔有王文肅公,一貫清高自負。他的孩子不幸夭亡了,他很悲傷,於是去忠肅廟祈禱。夜裡果然夢見忠肅公對他說:「你曾因為捨不得一張名帖,使得二十七人含冤而死,你還記得這事嗎?禍殃就從此開始啊!恐怕禍還不只此。」

王文肅公惘然若失,緣由是曾經有某官吏誣報一些海上經商的人為海盜,很多人都知道這些海商確屬冤枉,出於憐憫無辜,一齊向王文肅公求救,希望他寫一封信去解救這些人,王文肅公堅決不肯。這樣,二十七人都被拷打致死。

王文肅公這時才痛悔地說:「我曾經聽說有個叫羅念庵的人被免官回鄉,途經蕪湖,和這裡的關吏項東甌是老朋友。有個姓楊的商人向他求助,念庵還寫信請求東甌幫助解救。我在這件事上比起念庵來差得太遠了。

我原來只是想成全自己的清高,沒有想到卻遭到上天的懲罰。由此可見,凡是能行方便且力所能及的事情,應當根據情況去做。不能因為要維護自己個人的名聲,看見善事而不去做。」

夫以事外無幹之人,只因可救不救,以至遭受如此報應。仁人智者,救人緊要,慎勿自誤善緣!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還是行惡,這是很關鍵的......
  • 捨棄一些名利之心,你會體會到你獲得了更大的快樂......
  • 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文字上都是有著很深刻的內涵。現在談兩個成語「聞過則喜」和「文過飾非」。前一個「聞」是聽聞的聞,後一個「文」則是文章的文。這兩個詞所表達的是面對自身錯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