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蔡襄品茶名聞天下

作者:舒晴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07
【字號】    
   標籤: tags: , ,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兩宋三百多年來茶道、茶藝、茶學的發展均達到了巔峰。在中國茶史上宋茶文化占有極重要位置,故而茶人輩出;在眾多茶人中,蔡襄(字君謨)是既懂製茶又精通品茶,更有茶學專著流傳後世的茶博士。

蔡襄出任福建轉運使時,負責監製北苑貢茶,在這期間他創製出聞名於世的小龍團茶。由於此茶製作精細,品質優異,所以深得皇帝歡心。

蔡襄擅長製茶,更精於品茶,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品茶經驗。北宋彭乘《墨客揮犀》中記載蔡襄的一件品鑑茶茗的軼事: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能仁寺內有棵茶樹生在石縫中,寺裡和尚採摘後製成八塊茶餅,稱之為「石岩白」。寺中方丈將四塊茶餅送給時任轉運使的蔡襄,另四塊茶餅則秘密送給京城汴梁內翰(唐宋稱翰林為內翰)王禹玉。

第二年,蔡襄被召回京城為官,有一天他去拜訪王禹玉。王禹玉一見好友來訪非常高興,立刻吩咐家人拿出最好的茶來招待。

不久,家人端上香茗,蔡襄拿起茶杯還未嚐一口,一看茶色、一聞茶香,就對王禹玉說︰「這茶很像福建能仁寺的石岩白茶,這茶產量極少是當朝茶葉珍品,你是怎麼得到的呢?」

王禹玉聽了簡直不敢相信,當即派人去查存茶茶帖,一經查證果真絲毫不差。從此,王禹玉對蔡襄的品茶工夫真的非常佩服。

蔡襄不僅創製小龍團,對大龍團的品評也十分了得。《墨客揮犀》還記載,有一次,福唐蔡葉丞秘校(古官職名,原指祕書省校書郎,後沿用指新擢第者)蔡葉丞邀請蔡襄共品小龍團。兩人聊了一會,忽然來了個不速之客。這時家僮端來小龍團款待客人,蔡襄喝了一小口說︰「這茶不僅僅是小龍團,裡面一定摻有大龍團。」

蔡葉丞聽了大吃一驚,趕忙喚來家僮問話。家僮自然不敢說謊,只好據實以告說︰「原本只碾造了兩份小龍團,不料又來了一位客人,要準備已來不及,所以就將事先已碾造好的大龍團加進去,沒想到蔡大人一喝就知道了。」蔡襄品茶的工夫名震天下,蔡葉丞也為之折服了。

《續墨客揮犀》 中也記載了蔡襄品的一個「名對」趣事。少常(醫官)陳亞以滑稽著稱,蔡襄曾用他的名字戲弄他說:「陳亞有『心』終是『惡』。」陳亞就答覆說:「蔡襄無『口』即成『衰』。」成了當時名對。蔡襄不愧是茶學大師,品茶之「口」也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