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 鬥蛐蛐兒(上)

作者: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90
【字號】    
   標籤: tags: ,

有一天,濟公正站在西湖旁邊的一棵大柳樹下,手搖破蒲扇,觀看西湖風景。時值重陽,金風送爽,湖水漣漪,柳枝拂面,湖光山色,好不宜人。濟公正看得高興,忽見不遠處走來一個人,在離柳樹不遠的地方站住了。

由於他低著頭根本沒往這邊看,所以沒發現柳樹下的濟公,濟公對他卻看得分明。

只見這個人三十上下,手藝人打扮,兩眼哭得通紅對著湖水發呆,看樣子就要跳水自盡。濟公看在眼裡,心想不知這位青年為何尋死,我得設法救他一救,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打定主意,便快步向那人跟前走去。

花花太歲欺壓 窮木匠尋短

那人見有人來急忙掀起衣襟蒙面,就要往湖裡跳,說時遲那時快濟公一個箭步,衝到那人跟前一把將他拉住。

濟公說︰「唉!有什麼事兒過不去,要尋此短見?」

「別拉我,讓我死吧,活著也是受罪。」那人說著,還掙扎著要往湖裡跳。

「有什麼難處說說看,或許我能夠幫你。」濟公邊拉邊勸道。

投水人望望這個和尚,見他雖然破衣襤衫但滿臉慈祥,特別是那雙眼睛給人一種希望和力量。投水人嘆了口氣說:「師父,不管你能不能救我,我把苦處告訴你,就是死也有一個見證人。」於是便一五一十地向濟公訴說起來。

原來這個人姓張,人稱「張木匠」,在杭州城裡的一個官宦人家做工。這家的公子外號叫「花花太歲」,是個遊手好閒、欺男霸女的惡棍。

這天,花花太歲正在 花廳外鬥蛐蛐兒玩,幹完活的張木匠,站在人群後面觀看,隨口說了一聲「好」,正巧花花太歲心愛的「金頭大王」(蛐蛐)這時一跳,跳進了花叢裡,半天也沒找回來。

花花太歲大怒硬說他的寶貝,是張木匠給嚇跑的,要他三天之內賠他一千兩銀子,不然就打死他。

張木匠是個窮手藝人,家裡上有多病老母、下有妻子兒女,連飯都饑一頓飽一頓的,上哪去弄這一千兩銀子?今天是最後期限,只得瞞著老母妻兒來這湖邊尋死。

三鬥樓失利 花花太歲發狠

濟公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什麼大不了的事兒,不就是一千兩銀子嗎?我替你還他就是了!」說著拉起張木匠便走。

走著走著,忽然從路邊的草叢裡傳出幾聲「區區區」的叫聲,濟公貓著腰蹲下身子,在草叢裡摸了摸,隨手捉到一隻蛐蛐兒,用嘴吹了吹氣,捧在手裡,左看右看,就像欣賞一個寶貝似的,臉上露出喜色。

張木匠也湊上去觀瞧,見是隻又瘦又小的蛐蛐兒,不知這個和尚要玩什麼把戲,無可奈何地跟著濟公又往前走去。

濟公帶著張木匠來到城裡的「三鬥樓」,這是杭州最著名的遊樂場。因這裡是「鬥雞、鬥鳥、鬥蛐蛐兒」的所在,所以名其樓謂「三鬥樓」。只見樓上樓下,人流如潮,熱鬧非凡。這天是九九重陽,正是「三鬥」的最佳時日。

他們來到二樓鬥蛐蛐兒的大廳,看見花花太歲正用自己的「銀頭大王」與對方的「鐵殼青」爭奪「狀元」,一來一往鬥得正酣。只見鐵殼青三跳兩跳,一口咬住銀頭大王的右腿用力一拉,就把銀頭大王的一條腿齊刷刷咬了下來。

花花太歲心疼得直跺腳,心想要是我的金頭大王還在,那狀元十拿九穩是咱的。一想到這兒就氣不打一處來,於是花花太歲便對他的家人大叫:「那個張木匠的銀子送來沒有?今天是最後期限,不賠銀子活活打死他!」

鎮山王發威 銀頭大王喪命

「別嚷嚷,我們來了!」濟公拉著張木匠擠了進來。花花太歲一看,來了一個瘋和尚,張木匠低著頭躲在和尚身後,便圓睜著眼睛高聲大叫:「我叫的是張木匠,你個瘋和尚亂攪和什麼?」

「我來替他送銀子怎麼樣?」濟公漫不經心地回答。

「看你這個熊樣,把骨頭砸碎了也擠不出一兩銀子,你拿什麼還我一千兩銀子?」

「別急,我這裡有個小東西,是我從南高峰的土廟裡捉到的,看它值不值一千兩銀子?」說著,濟公將左手掌伸到花花太歲面前。

花花太歲一看,在和尚手心裏蹲著一個呆頭呆腦的蛐蛐兒,氣得大叫起來:「好個禿驢,你敢耍笑我太歲老爺,想拿這玩藝兒頂一千兩銀子,真氣死我了!來呀,給我打這禿驢!」

家人一擁而上,正要動手打人。濟公哈哈大笑:「有眼不識金香玉,我這蛐蛐兒名叫『鎮山王』,甚麼『金頭』、『銀頭』、『鐵殼青』全都不是牠的對手,不信你瞧。」

說著,用破蒲扇撥了撥那蛐蛐兒,只聽牠「區區」叫了兩聲,嚇得四周盆子裡的蛐蛐兒亂蹦亂跳,而那隻斷了一條腿的銀頭大王聽到叫聲,一伸那條單腿,一命嗚乎了。花花太歲見狀,知道這隻蛐蛐兒不是凡品,立即陪著笑臉連忙說:「師父,你這蛐蛐兒果能鬥敗今天的狀元,張木匠的一千兩銀子我不要了!」

「好!一言為定,口說無憑寫下字據如何?」

「可以,要是鬥不過呢?」

「鬥不過,我替張木匠受死。」

「好,就這麼著!」花花太歲忙命家人拿來紙筆,雙方寫下了字據。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蓮文化品位高潔,含義雋永,源遠流長,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與修行、道家修真養性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民間也好,文人墨客也好,修行人也好,都讚美蓮花,賦予它各種各樣的美好含義,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理想和崇高氣節的嚮往和追求。
  • 丘處機得道法後,一路雲遊乞討來到了陝西寶雞磻溪。他在那兒開掘一洞穴作為居所,名為長春洞。他在此洞內清修,日夜打坐,幾乎沒有一點日用品,餓了便出去討口飯吃,冬天常常饑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沒添過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稱「蓑衣先生」。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彥樞,在他的身上曾發生過一樁神奇的事件......
  • 人們把狀元「鐵殼青」和濟公的「鎮山王」一齊放進盆子裡。鎮山王一動不動,只把兩根頭鬚攪來攪去....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