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瓜還是護瓜?

作者:李如心
font print 人氣: 334
【字號】    
   標籤: tags:

戰國時代,魏國有個大夫叫宋就,他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小縣正好位於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

這個地方盛產西瓜,但是,魏國和楚國雖然只有一線之隔,兩地西瓜的產量卻差很多。魏國的西瓜長得快,而且圓滾滾的西瓜,又香又大又甜;楚國的西瓜卻長得又慢又小。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因為兩國人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度完全不一樣。

魏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常挑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這邊的村民種瓜非常懶惰,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慢又不好。

楚國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麼好,本國西瓜長那麼差,便責怪自己的人民沒有把瓜種好。楚國的村民很生氣,他們認為會被縣令指責都是魏國人民害的。
「都是他們害的!」

「沒錯!如果他們不把西瓜種的那麼大、那麼香甜,我們也不會被罵!」
「我們得想想辦法解決這個事!」

楚國村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商量對策。他們想來想去,怎麼想都是對方的錯,完全沒想到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解決問題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有了!如果我們去破壞他們種的瓜,讓他們的瓜枯死,那我們的瓜不就比他們的好了嗎?」最後終於有人想出了這個辦法。大家鼓掌稱好,於是商量著壞瓜計劃。

他們最後決定,每天晚上,大家輪流摸到魏國的瓜田,踩他們的瓜,扯他們的藤,破壞瓜田。幾天下來,魏國的西瓜每天都有一部分枯死掉了。

魏國村民發現這個情況後,非常生氣,聚在一起討論。

「楚國村民怎麼這麼惡劣!」

「那我們也在夜裡派人過去,破壞他們的瓜田!」

大家正決定這麼做時,一位長者認為大家不能在氣憤下衝動行事,便說:「我們最好先跟縣令報告這件事,向他請示該怎麼做吧!」

於是,大家便一起來到了宋就的縣衙。宋就聽完村民訴說後,便勸導他們說:「為甚我們的心胸要這麼狹窄呢?如果大家都是這樣你來我往,沒完沒了的鬧下去,只會讓怨恨越結越深,最後把事態鬧大,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有一個永遠解決問題的辦法。」宋就把這個錦囊妙計跟村民講了。村民聽了頻頻點頭,很佩服縣令的才智。

魏國村民回去後,開始照著縣令的妙計做。他們每夜趁著大家都睡著的時候,輪流偷偷摸進楚國的瓜園。然而,他們並不是去毀瓜,而是去幫鄰居的西瓜澆水。他們發現,澆水的工作實在比毀瓜的工作輕鬆很多。

慢慢的楚國的瓜越長越好,楚國村民覺得很奇怪,原本以為自己的土地無法種出好瓜,現在竟出現跟魏國一樣又大又圓的西瓜,他們很訝異。

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的瓜田好像每天都有人澆過水,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們之間並沒有人去澆水呀!於是,他們派人暗中觀察,結果發現為他們西瓜澆水的竟是魏國村民!

楚國村民知道了,又是感動又是慚愧。從此以後,他們也開始很勤奮的照顧西瓜。楚國縣令看到楚國的西瓜也開始長得又大又好,他問明白了情況,感到既感謝又高興,也很慚愧,覺得自己不如魏國縣令。

於是,楚國縣令把這些情況寫下來報告楚王,楚王也同樣很受感動,之前自己對魏國敵對的心態,也讓他感到慚愧和不安。

結果,楚王準備了重金派人送給魏王,希望與魏國和好,魏王高興得答應了。從此以後,楚、魏兩國開始友好起來。邊境的兩國村民也如一家親,兩邊種的西瓜都同樣又大又甜。@*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時廣東有個書生魏某,考中進士後授湖廣江陵府推官。赴任時,途經聖壽寺,他來到寺門前,見一老僧帶十幾個僧人相迎。
  • 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 上天網開一面,不認同某甲的人竟沒有被殃及池魚;上天同惡必懲,認同某甲的人竟被等同於一丘之貉。大難來臨時,人是被赦免還是不被赦免,都看其人自己的選擇,上天的心是多麼包容啊!」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