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凡間的仙樂——二胡

font print 人氣: 2940
【字號】    
   標籤: tags: , ,

據史料記載分析,唐代出現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現在胡琴類樂器的前身。宋朝陳暘《樂書》(公元1101年)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

「奚琴」又名「嵇琴」,這個樂器自唐宋以來在文獻中屢有記載。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宴榮山人池亭〉詩中就寫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的詩句。「嵇琴」當時並不是用弓拉奏,而是以竹片摩擦琴弦為演奏方式。

「嵇琴」在宋代被普遍運用於民間器樂演奏活動以及宮廷宴樂中。當時,有這麼段故事,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樂工徐衍以「嵇琴」演奏樂曲,賓客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聆聽樂曲,興緻正高昂時,「嵇琴」突然斷了一根弦。

二胡(Fotolia)

此時,徐衍也不換琴神色自若地繼續演奏,將原以兩根弦演奏的樂音,僅用一根弦演奏,賓客們對 徐衍冷靜鎮定、急中生智的臨場反應讚譽有加,於是將這種獨弦演奏的方式稱為「一弦嵇琴格」。

這段故事被紀錄在《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中:「熙寧中,宮宴, 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自此始為『一弦嵇琴格』。」

另宋人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中敘述:「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如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於是「嵇琴」始有胡琴之稱。

拉奏時將弓毛置於雙弦中(維基百科)

《元史.禮樂志》描述其形制:「胡琴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另在《馬可.波羅行記》中亦記載1278年蒙古軍隊排好隊伍等待打仗時,兵士們唱歌並奏二弦琴;甘肅榆林石窟第十窟中的元代壁畫中,有一伎樂天持奏拉弦樂器,這個樂器卷頸,二弦,以弓奏之,與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

明清以後,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隨著各種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亦成為民間戲曲、曲藝音樂的伴奏,和江南絲竹等器樂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二胡是現代的名稱,過去民間多稱它為胡琴或南胡,後來依其地區的差異而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的胡琴類樂器,如:板胡、京胡、椰胡、四胡、墜胡、嗡子以及胡胡等。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彥樞,在他的身上曾發生過一樁神奇的事件......
  • 王世盈為人治病,絕對不收取別人任何的醫療費,所有的藥物都是王世盈自己配好,完全不為自己謀取絲毫的錢財。長期以來,他治好了無數骨折患者,口碑極好。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