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 博彩平台-中国博彩平台排名-中国竞彩网

為甚麼土地廟簡陋矮小?

作者:曉芸
font print 人氣: 1700
【字號】    
   標籤: tags: ,

相傳土地公姓韓,據說是韓湘子的叔父,韓湘子年輕時不戀仕途,後經呂洞賓「七試」而成為弟子,位列仙班,有一天遇見他叔父,並有意送他叔父兩句,以預卜他叔父的未來:「雲橫秦領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幾年後,他叔父因違反朝廷的王法 ,而被貶到潮陽,途經藍關時,大雪封山,正在為難之際,韓湘子來了就問說:「這不是藍關嗎?叔父還記得當年我提的那兩句話嗎?」

叔父很信服韓湘子能預卜他的未來,於是下定決心要脫離苦海,一心一意修煉,盼能早日成仙,韓湘子得知叔父執意要修煉說:「叔父,要修煉就不能有絲毫的世俗之念!」他叔父說:「侄兒說得是,你看叔父已經棄官,入山幾月了,家產全捐與地方做了好事,這還不是真心嗎?難道你就不能點化於我!」

韓湘子說:「仙師點化全靠緣,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那顆誠心。想當年,純陽仙師多次點化我,直到第七次我才脫離了臭皮曩。叔父既然誠心修煉,侄兒這有一塊『終南石』,限你七七四十九天將他煮化,如果煮不化,這說明你與修煉無緣。」

「煮石頭!」用什麼煮呢?叔父正要問明白,侄兒就不見了,只見天上飄下一道符帖下來寫著︰「百級水,金針柴,七七不化,轉世投胎。」

想修行成仙的叔父,就按照侄兒的指點,每天要爬百級石階挑水,翻山越澗摘萱草花當柴燒,從不偷閒,就這樣「天池水」一擔一擔的挑,一捆一捆的萱草花,煮了三十天,「終南石」終於裂開嘴了;煮了四十天就脹破肚皮了,到了四十九天的下午,韓湘子飄然而下來。

見叔父圍著爐灶急著滿頭大汗,那「終南石」已化得剩下一點點,可萱草花卻不夠燒,眼看灶火就要熄滅了,韓湘子開口說:「叔父,怎麼辦?就剩下一點點,怎麼火功上不來?」

叔父說︰「是呀!萱草花沒了,你看如何是好?」韓湘子說︰「這樣看叔父一念之間了,你看太陽就要下山了,不能前功盡棄呀!」

他叔父抬頭一看,落日正銜山,他想除了萱草花就沒有別的可以代替了嗎?於是他咬著牙,猛然將一條腿伸進灶裡,頃刻灶火熊熊,他看火功還是不足,又將另一條腿伸進去灶內,只聽「砰」一聲,火光沖天,就這樣他叔父昏死過去。

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和韓湘子站立在雲端,韓湘子指著地上一具屍體,說:「叔叔你看,那就是你的臭皮囊!」「我已經燒死了?」韓湘子說:「對,你用雙腿燒化了『終南石』,所以度你成仙。」

終於得道成仙,韓湘子的叔父無比高興,和侄兒一起去雲遊仙界,拜見各路神仙,還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蟠桃盛會。遊不完的仙山瓊閣,宮娥、綵女、喝不完的的玉液瓊漿,遊玩之餘,韓湘子隨口問道:「叔父,這天堂仙境怎樣?」叔父:「好,你叔父心願了,只是你嬸嬸如果來了更好。」

不料這句話被張果老聽見了,對韓湘子說:「你這叔父凡心俗願未了,就讓他回去吧!」說完手一推,叔父跌落塵寰,醒來後,想到剛才說的話後悔莫及,自覺羞愧無地自容,爬起來一氣瞎跑,八仙在雲端看著哈哈大笑,他越跑越快,一頭鑽進路邊一個缸灶裡躲起來。

韓湘子在雲端惋惜的說:「可惜呀!怎麼不往大廟裡跑呢?」如果當時跑進大廟,他叔父可封上個城隍當,這就是土地廟為何矮小簡陋的由來。@*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烏山上面,有一個道士,自稱「三山道長」。他趁這個機會到處宣揚自己道術高明......
  •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傘的國家,早期被稱為「簦」。據說傘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黃帝,被稱為「華蓋」,後來成為皇帝和官員車輦上的「蓋」或稱「羅傘」,而百姓使用的雨傘據傳是春秋時期魯班的妻子發明的。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