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樂器

古琴 神人傳遞的媒介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553
【字號】    
   標籤: tags: ,

琴棋書畫為中國文人四藝,而琴居首位。所謂「焚香操琴」,對琴樂藝術的欣賞,講究的是一種「凈」與「靜」的體現。

根據桓譚《新論.琴道篇》中記載:「昔神農氏繼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說,「琴」的構造象徵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既然是由聖賢所製造,「琴」理所當然的成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琴」在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特殊的意義。

例如:「琴」的形狀以前寬後狹為標準,其實是象徵尊卑的意涵。東漢應劭,《風俗通》中記載了:「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說明了「琴」最初的五弦象徵五行,到後來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則是有君臣之恩的意義內涵。

至於古琴上的徽位,宋朝崔遵度的《琴箋》中有這樣的說明:「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閏。」原來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徵閏月。

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無怪乎《樂托.魏文侯》篇中提到:「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也就 是說透過琴瑟絲弦樂器的溫柔音色,可以聯繫正直、惇厚的志義之臣。

古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古代的文人賢士們,常以擅彈古琴而聞名於世,我們所景仰的至聖先師——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古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春秋時期著名的民間音樂家伯牙在蓬萊島上的學琴經驗,讓我們體會了「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智慧。

另三國時代著名的「空城計」,諸葛亮以悠然彈奏古琴時,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智退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精於琴藝,雖然遭到司馬昭的誣陷,但在臨刑前他泰然自若演奏了廣陵絕響,感天動地,驚鬼泣神。

這些都是歷代著名的琴家軼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對於古琴藝術的精神境域。

古琴音樂之所以能夠給予人們一種曲調高古的意境,這是因為古人對於彈琴的時機、心情、儀容以及氣氛等,甚至在對象的選擇上,是非常講究的。有所謂「六忌、七不彈」之說。

「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種天象氣候,「七不彈」則是指:聞喪者、奏樂時、事冗時、不凈身、衣冠 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種情況,都不是彈琴的好時機。

明代《神奇秘譜》在序中,即開宗明義指出:「然琴之為物,聖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 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聖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

「琴」被視為聖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藉,所以只要是違反了聖 人與君子的風範,一律不准彈琴。班固在《白虎通》中所記載的這段話,替「琴」的內涵做了最佳的註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可見 「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蘊含。

古人藉由古琴藝術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睿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與「天地相通」的境界;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它中國樂器,更深入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出一種修道人特有的神人傳遞的精神境界。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而且每一朝代的樂器都各有千秋,不盡相同。
  • 遠古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和野獸共存、共食,也像野獸一樣,經常死於自然災害。
  • 元之因喝酒過度醉死,三天後竟活過來了,告訴人們他去了和神國!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