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樂器

仙笛飄飄繞梁不絕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310
【字號】    
   標籤: tags: ,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首〈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首膾炙人口的的作品。笛子的樂聲清揚,具有開闊的空間感及很強的穿透力,當您聆聽笛聲時,是否覺得它正引領您飛向遙遠的天際呢?

考古學家發現笛的歷史遺跡,是在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這是一種以鳥禽肢骨所製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東漢應劭《風俗通》中記載:「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意思是說笛,又稱滌,可以滌蕩邪氣,古代將笛視為正邪氣、揚正聲的雅正之音。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從這段文獻資料,我們得知遠在四千多年前,竹已被選用作為製笛的材料。因此,笛歸為 「八音」中的竹類樂器。

在古代不論橫吹還是豎吹的竹管,多以「笛」通稱,就如同一些彈弦樂器在魏晉時期皆被通稱為「琵琶」。所以,在文獻史料中關於笛子的起源一直是眾說紛紜。

西元前119年,西域的音樂文化經由張騫的絲路之旅傳入了中國,丘仲在吸收胡樂橫吹的優點後,製作了新笛。「橫笛豎簫」的確切名稱,約在南北朝以後才逐漸分開,將笛稱為「橫吹」或「橫笛」。

中國笛之所以能產生出輕亮又具有民族韻味的音色,是因為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特點,那就是笛膜的運用。這也是中國笛與西洋長笛最大的區別。

至於中國笛是何時開始有膜孔,貼以笛膜的呢?在陳暘的《樂書》中提到「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其狀如篪而長,其數盈導而七竅,橫吹,旁有一孔黏竹膜者, 藉共鳴而助聲,劉系所作也……」從文獻資料顯示,我們可知至少在唐代時,就已經有膜笛了。

宋以後,笛在民間音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作品中,可以一窺橫笛與當時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境,例如〈舟人吹笛〉所敘述:「船上兒郎不耐閑,醉沾橫笛吹雲煙;一聲清長響徹天,山猿啼月澗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頭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魚,跳破玻璃丈擊許。」這些詩句充分反映出笛子的演奏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情形。

明清以來,中國竹笛的形制已趨於穩定,除了廣泛運用於說唱曲藝與戲曲伴奏之外,並逐漸成為江南絲竹、西安鼓樂、十番鑼鼓以及北方鼓吹樂等民間樂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在吸取民間器樂合奏與戲曲聲腔伴奏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它的獨奏藝術,分別有主要伴奏崑腔的曲笛(或稱昆笛),以及主要伴奏梆子腔的梆笛兩種。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批把條》中提到:「琵琶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說明了琵琶的形制與天地人、陰陽五行以及季節是相對應的。
  •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管弦樂隊中應用。
  •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