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樂器

笙 象徵鳳凰美麗形象與音響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11526
【字號】    
   標籤: tags: ,

笙的音色高貴、華美且豐滿,但是現代人對這個古老的樂器似乎有些遺忘了。相傳「笙」是女媧依照鳳的形象所設計發明,正因為它的音色有如鳳鳥一般,所以笙的聲音常被稱做「鳳鳴」。

《釋名》中記載:「笙,生也。像物管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以受簧。」因此,「笙」被認為象徵萬物貫地而生。在一些文獻資料上也提到笙苗的長短不一,其實是象徵陰陽之氣,所以,笙的形制構造對應著天地之氣與陰陽五行。據說古人用鐘、磬、鼓及笙等樂器演奏時,會有鳳凰隨之起舞。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經有關於「和」的記載,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可見笙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關於「竽」有這麼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宣王是一位喜愛音樂的君王,他非常喜歡聽大規模「竽」的合奏,當時有一位叫南郭處士的人,窮困潦倒,無以為生,於是混在樂隊中湊人數。

然而好景不常,宣王死後泯王繼位,卻喜歡聽竽的獨奏,要求個別吹奏,本來就不擅長吹竽的南郭處士,無計可施,只好落荒而逃,這件事情在當時被引為笑柄,「濫竽充數」這句成語典故,也就是源自於此。

笙的構造可分為笙斗、持笙、笙管等。笙斗又叫笙座,古代是以葫蘆做成,唐代以後改用木頭,現在則是用銅合金做成,它的作用是穩固和連結笙苗。

持笙又名捧笙,「笙」由於外觀很像鳳翼,所以也稱為「鳳笙」,傳說它的聲響與鳳凰相似,所以也叫做「鳳鳴」。笙管或稱笙苗,是長短不一的竹管。笙苗上開有按指孔,還有出音孔。笙苗的長短依發音的高低而有不同。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笙」在宮廷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時期還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說唱的伴奏,有方斗、圓斗、大、小等各種形制,音位排列也不盡相同。

笙在古代稱做「和」,其實「和」這個字不僅是一個別名,也代表著一種和諧、平合與包容的精神,在現代的民族樂團當中,「笙」也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它能協調各個樂器,將各種不同音色、不同個性的樂器,美妙的調和在一起。

我們在待人處世上如果也能像「笙」這個樂器一樣,處處先想到別人,遇到問題找自己的錯誤,圓融別人,我想這個社會也將會到處充滿祥和,您說是嗎?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批把條》中提到:「琵琶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說明了琵琶的形制與天地人、陰陽五行以及季節是相對應的。
  •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管弦樂隊中應用。
  •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