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氣脫俗的千古音韻 古箏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500
【字號】    
   標籤: tags: , ,

涓涓流水、碧波盈盈,如空谷清泉般的美麗聲音是一般人形容「箏」的音樂語彙。「箏」這個樂器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又被稱為「古箏」。早在戰國時代,「箏」就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又以秦國最為盛行。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篇〈諫逐客書〉,這是李斯批評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內容提到:「夫擊瓮扣缶,彈箏搏髀,而歌呼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李斯對秦始皇「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樂器的選用作為諷諭。

所謂「瓮扣缶,彈箏搏髀」,這是指秦地的民間樂器,「秦地」指的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而這些民間樂器,李斯稱它們為「真秦之聲」。由於這個典故,所以後人對於「箏」又有「秦箏」之說。

(陳柏州/大紀元)

二千多年來,「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融匯了各地的民間說唱、戲曲和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與傳譜的古箏藝術文化。

古箏以區域性可概括分為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流派:表現柔美委婉風格的潮州箏派;具有古樸優美意涵的客家箏派;刻劃典雅細膩氣質的浙江箏派;展現粗獷明快風韻的河南箏派;以及表露剛健樸實個性的山東箏派。

箏在漢、晉以前為十二弦,魏.阮瑀的《箏賦》中提到:「弦有十二。」唐朝詩人岑參的作品中敘述:「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說明隋唐時期,箏由十二弦增加為十三弦。明清以後箏逐步增加為十五弦,清光緒年間出版的《大清會典》中記載:「秦箏十五弦,似瑟而小。」

鋼絲弦可以說是粵、閩兩省所首製;它的弦質因借鑒揚琴,也由古代的絲弦改為銅絲弦,最後演變為鋼絲弦。另一種尼龍包鋼弦,則是以金屬弦為內質外加尼龍絲纏繞而成,使它既有金屬弦的清脆、明亮的特點,又不失絲弦委婉質樸的聲韻。

(大紀元圖片庫)

隨著弦數逐漸的增加,目前普遍常見的古箏有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種弦制,弦質除了鋼絲弦之外,大多為尼龍包鋼弦。

箏是以梧桐木製成長方形的音箱,面板成弧形,在樂器上有弦與弦孔,琴面中間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雁柱,又稱箏碼或琴碼。由於它們斜形排列很像飛翔的大雁群,所以稱為雁柱。雁柱左右移動時,可以改變音的高低。

箏的彈奏方式分為右手彈弦、左手按弦。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彈撥琴弦,分別稱為托、劈、挑、抹、剔、勾,還有搖指、撮(大指與中指同時撥相差八度的琴弦)、琶音、拂弦等。

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輕巧快速的按動琴弦、慢速的按、上下按放數次或一次等,分別稱為顫音、揉音、按音、滑音(上滑音、 下滑音)等,它們形成了箏曲「以韻補聲」的旋律特點。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滿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之外,還融入了滿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批把條》中提到:「琵琶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說明了琵琶的形制與天地人、陰陽五行以及季節是相對應的。
  • 到了隋代,由於隋文帝大興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九十四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
  •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管弦樂隊中應用。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