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十一):中國石窟藝術(2)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二次造像高峰:唐朝

到了隋代,由於隋文帝大興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九十四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

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弘,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衆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仿佛是突然間衆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到了唐朝,石窟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和發展。

◎龍門石窟雕塑

龍門石窟的雕塑大規模開鑿於北魏和唐代。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塊左右,全山造像十萬餘尊。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氣勢宏偉,雕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年)完成,為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徽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强威武。奉先寺群像形象生動,各具情態,體現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萬佛洞建於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680年)。因洞內南北壁上滿刻著小佛,共約一萬五千餘尊,故稱萬佛洞。正壁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在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後人有稱之爲「說法印」。

後壁雕刻有五十四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形象別致。南北壁的壁基上刻有伎樂人,舞者衣帶飄揚、婀娜多姿;奏樂者手執樂器,形像生動。洞外南壁觀世音菩薩,左手提淨瓶,右手舉麈尾,比例勻稱適度,體態動靜都刻畫得非常自然。

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四米多,分上下兩層。上層的台基和月臺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六十七點三一米,其中塔刹高約十米。

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為三十點二七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爲六層屋檐。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敦煌石窟雕塑

隋唐爲莫高窟的全盛時期,特別在唐朝。佛教達到了鼎盛時期,石窟的開鑿也進入了鼎盛時期。莫高窟唐現存四百九十二個石窟中,唐朝時建造的就有二百四十七洞。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爲中心佛壇,組像同南北朝。唐代時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九十六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了天國的壯麗圖景。

◎樂山大佛

俗話說,去峨眉山一定要去樂山大佛看一看。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淩雲山上,為凌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七十一米,頭高十四點七米,耳長六點一二米,鼻長五點三三米,肩寬二十四米,手指長八點三米,脚背寬九米、長十一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

這尊大佛像,雙手撫膝,神情肅穆,目視著莽莽大江。它不僅體型巨大,而且雕刻技術高超,結構勻稱,比例適宜,綫條流暢。頭部身上還巧妙地暗藏著排水系統,以避免水流衝擊,減弱風化。在佛窟左面岩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棧道,因其盤旋九曲,故名「九曲棧道」。從棧道可下到大佛的腳底處。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高宗開元初年(713年),歷時九十年方竣工。當時凌雲寺名僧海通見三江匯合處,每逢洪水季節便水患不斷,遂蒙生修建大佛的念頭,想借此以鎮水妖。於是他歷盡艱辛,四處化緣歷時二十年集資。海通沒等到大佛建成即過世。

後經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繼續將其建成。現凌雲山頂的海師洞,傳為海通修習之所,洞內有海通塑像,高兩米,盤膝而坐,手捧裝有眼珠的托盤,面容剛毅,威不可犯。

第三次造像高峰:晚唐至兩宋時期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代表作的重慶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不同,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一百餘處,六萬餘尊,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寶頂山摩岩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北山摩岩造像,位於縣城西北一公里,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雕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刻工精湛,人神合壁。

中國的石窟雖歷經千年歲月洗刷,甚至遭到了人為的破壞,但仍有一些石窟保留了原貌,成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博物館。今人亦可以從不同時期石窟的雕塑內容,尋找到先人們對佛法的虔誠,對佛的無比敬仰。或許這也是先人們留給今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吧!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石窟藝術最早源於古印度,公元三世紀傳人中國。中國北方在魏晉南北朝至盛唐時期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紀中葉後,南方長江流域出現了又一次造像高峰。
  • 清朝的李斌如,多才博學,又精通武藝,參加童子考試二十多年每次都是失意而歸。知府張化鵬喜歡他的才學,特拔舉他文試第一,他又去應武試,也考得第一,大家都認為他入京城學校不成問題。
  • 唐至德二年(757),王常進終南山正好遇見大風雨,只好在山中過夜。半夜雨停了,月白風清。王常望天感嘆說:「我想治國安邦,手裡卻沒有絲毫權力,也沒有任何資助;我想救天下饑寒的人,自己卻缺衣少食。看來說什麼神靈佑護好心的人,純屬胡說啊!」
  • 這裡要說一位90多歲的「再生老人」——牛文啟,她記得從清朝咸豐年起158年間,多次投胎轉生的真實故事。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