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處機神通大 定數亦難改

作者:莫求
font print 人氣: 3919
【字號】    
   標籤: tags: ,

道家高人王重陽有一位弟子名叫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是古代的一位修道人。

丘處機得道法後,一路雲遊乞討來到了陝西寶雞磻溪。他在那兒開掘一洞穴作為居所,名為長春洞。他在此洞內清修,日夜打坐,幾乎沒有一點日用品,餓了便出去討口飯吃,冬天常常饑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沒添過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稱「蓑衣先生」。

當時丘處機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獨居長春洞修煉,所以遇到的魔障之一就是寂寞與孤獨。最終他戰勝了這一魔障,堅持了下來,在磻溪一待就是六年。後來因為龍門洞比磻溪更為偏遠,更加遠離塵世等原因,丘處機便遷到那裡。他到龍門洞後仍像在磻溪一樣,苦修道法,日夜打坐,每日只食一餐。

話說在龍門洞前有一棵千年古松,這棵古松與丘處機朝夕相伴。此時丘處機在這種苦修狀態中,已經有了神通。某年春天,丘處機運用神通知道這棵古松將遭砍伐之劫,他想保護古松,於是就每日在古松下打坐。

恰好當時隴州劉縣令要在清明節時改葬自己去世多年的父親,想做口棺材。他派都頭帶著十幾個差人,到附近山林中尋找木材。

差人中有人知道龍門洞前有千年古樹,就帶領大家前往。他們尋到了龍門洞,丘處機起身施禮,問清他們的來意後就請他們手下留情,放過此樹。差役堅持要砍這棵樹,丘處機則堅持不讓他們砍,雙方爭執起來。其實古代的差役還是蠻講道理,沒有強行砍伐,最後雙方決定到縣衙去理論一番。

到了縣衙,劉縣令問丘處機為何妨礙公務。丘處機說道:「且聽貧道解釋,大人安排差官砍樹,可否令其專砍龍門古樹?」接著就把經過講了一遍。劉縣令聽後對差人們喝道:「本縣只是叫你們到附近山中尋找木料,誰知你等竟膽敢到靈山寶地去伐古樹,還不給我退下!」同時還親自向丘處機陪禮道歉。

隨後劉縣令還把丘處機請到自己家中做客,並請他留下墨寶。丘處機索筆題詩道:

清夢軒中清士居,士居清境養真如。
真如養就清無夢,無夢清歡樂有餘。

此詩用了五個「清」字,意在提示劉縣令要做個清官。劉縣令見天色已晚,便請丘處機在家中過夜,丘處機便在劉縣令家打坐過夜。坐到清晨,忽見一高大蒼顏老翁向他施禮說:「承蒙關照,今日我將轉生人世。三十年後以十八子為姓,做您弟子。」  

丘處機問:「先生是誰?」那老翁說:「我乃十八公是也。」言畢不見了蹤影。丘處機心想:「十八公」三字,乃是一個「松」字。想罷暗叫:「不好!不曾想古松還是遭劫喪命。」丘處機忙起身辭別縣令急回龍門洞,剛到山口就遠遠的看見那棵古松不見了,走近一看一村夫正在那裡截伐早已砍倒的古松。丘處機問他伐古樹何用,村夫答道:「作房梁。」

丘處機聞言嘆道︰「看來一切都自有定數,我能阻止此樹不被公差砍伐,卻沒料到它會喪命於樵夫之手。」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們上篇舉了兩個被點化,惜仙緣,修道成仙的故事,現在再舉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故事。
  • 孝文元年,蕭何的妻子因過被除國,由蕭延繼承酇侯的爵位。蕭延短壽,繼承爵位後不久就去世了。死後由他的兒子蕭遺繼承酇侯的爵位,不幸的是蕭遺又是絕嗣無子。
  •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篇中:「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能够忍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開闊和目光長遠的象徵。勾踐忍辱得以復國,韓信忍辱而成就大業。
  •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大古老的文化藝術,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它們伴隨著儒、釋、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藝術,融貫於綿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 古人大都相信天命,相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是現今的人卻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是迷信,是科學無法證實的。但是浩瀚的宇宙,有多少奧秘是人類的科學無法洞悉的呢?古代有許多高人都能準確預測未來;相面者可知人的禍福;風水師也知家宅兇吉。甚麼原因呢?冥冥之中有定數,人力很難改變。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