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採風】

走進白石世界 品味畫如人生

蘭鴿
font print 人氣: 258
【字號】    
   標籤: tags: ,

享譽中外的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以寫實為主,繪畫題材來源於真實生活。繪畫主題極為豐富,神仙仕女、花鳥魚蟲…… 觀賞他的畫作,也像體驗這位藝術大師曾走過的人生境遇和個中百味。有海中搖孤舟博浪,有岸邊望山水垂柳;有賞荔枝引螳螂、有觀小鼠釣秤自量……

文/蘭鴿

經由橙縣寶爾博物館(Bowers Museum)董事長施劉秀枝(Anne Shih)同湖南省博物館三年的協調合作,促成約50件/套齊白石書畫篆刻木雕作品,在橙縣寶爾博物館展出,展品涵蓋了白石先生37歲至93歲不同階段的各類作品,該展已於7月12日結束。 本文拍錄部分齊白石書畫作品,在與藝術愛好者回顧之時,一道回味白石老人眼裏的大千世界。

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從木匠到大師 自學成才

據寶爾博物館專職導覽介紹,湖南省的民間木雕藝術非常有名,齊白石(1864年-1957年)少年學習木匠,第二年就開始做雕花木匠,可見他的篆刻天份。此次寶爾博物館展出有三個很珍貴的門扇,在其它展覽中很少能見到。中間雕刻的是中國著名八仙過海中的四仙。

此雕花門扇為齊白石早年親手所雕,中為八仙過海中四仙。在其它展覽很少見到。
(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人說齊白石有佛性,他的九言篆書對聯「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體現了他的天然道行。他在80歲時寫的書法「餘年安得子孫賢」遒勁有力,收放自如,也道出人生哲理:在餘生時,誰不盼望子孫賢良,不再給自己添麻煩。而身教重於言教,後輩子孫的人生觀該如何受益於父母為人處事的影響呢?
齊白石書法「餘年安得子孫賢」。遒勁有力,收放自如。(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齊白石是中國20世紀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大家,但其詩名常被其畫名、書名、篆刻之名所掩。於其詩,白石老人尤為自負,嘗有「詩第一,印第二,畫第三, 書第四」之語。其詩脫胎宋人,幽默詼諧,饒有真趣,亦近代詩壇一異軍,賞心者正不在少。

白石五言詩《題棉花圖》「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恰似他的寫意畫,寥寥數筆,卻意味無窮。

齊白石詩文寫得好, 因為從小就很刻苦,白天要幹活,只有晚上才能讀書,家裡非常窮,往往都是要喝水充饑,晚上也沒有油燈,只能用松火看書。有詩曰:「燈盞無油害何事,自燒松火讀唐詩。 」

齊白石作畫非常勤懇,日日筆耕不輟。八十五歲時的一天,他題畫寫道:「昨日大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制此補充之,不叫一日閒過也。」

描繪自然 真實寫意

據介紹,齊白石二十六歲拜師學畫人物、肖像,也畫山水人物。二十七歲拜師學繪工筆、花鳥、草蟲。三十六歲拜文人王湘綺學作詩文,開始由民間畫師轉變為文人畫家。四十歲至五十六歲,曾五次出遊大江南北,名勝古蹟,廣見西安碑林、雁塔坡、清華池等,遊覽長江洞庭、衡山、廬山等名川大山,開闊了眼界,師法大自然。

齊白石開啟了「紅花墨葉」派畫法, 用鮮的洋紅點花朵,用濃墨作花葉,紅花配上不同墨色的荷花,形成鮮明對比。

齊白石「紅花墨葉」畫法,一支荷花獨秀。(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齊白石善於運用墨彩深淺、濃淡的特點,表現質感。如畫蝦,腹部也是五節,但伸、曲、彎、彈,展現有力。腹下的小腿簡練到五條。蝦的頭部用濃淡墨相生的辦法,表現蝦的頭胸形神兼備,透明感強。他畫蝦不同於平常, 筆力功夫純熟,爐火純青,達到神似的意境。正如當年畢加索對張大千說的:「……中國畫師神奇啊!齊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卻讓人看到長河與游魚。」
齊白石畫蝦不同平常,頗有神似意境。(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藝術家氣節 橫眉冷對日軍

齊白石重德修性,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氣節。1937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頭面人物土肥原採用拉攏、 威逼手段,要齊白石出面,為他們服務。齊白石斬釘截鐵​​地說:「齊璜(注:齊白石的本名),中國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齊璜,可以把齊璜的頭拿去。」 齊白石把院中他親手栽種的花木、葡萄砍的砍、拔的拔, 寫下「壽高不死羞為賊,不羞長安作餓饕」的詩句,意思就是寧可餓死,也不取悅日本人。
所謂「風格即人」、「人品即畫品」,白石老人真率而不粗俗、熱烈而不癡狂、鮮明而不華艷、詼諧而不滑稽。 正因他人做得正,才能畫出充滿正的力量的佳作,在中國繪畫史上如松柏長青。

熱愛生命 繪畫生命

據介紹,當時的文人多數畫梅蘭竹菊、歲寒三友或蓮花牡丹,而齊白石筆下記錄生活中所有生靈,也有山野村夫、小貓小狗和花草魚蟲。在當時文人看來不太同他們合拍,但也許恰是齊白石熱愛自然,繪畫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他的作品得到更多當時及後世人們的共鳴和長久熱愛。

齊白石《自稱》畫作,小鼠釣秤砣,詼諧令人回味。(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齊白石畫作,賞荔枝引螳螂。(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齊白石畫作,岸邊望山水垂柳。(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齊白石畫作中的故鄉家莊農舍。正如他曾寫的詩文: 「滿丘芋艿暮秋涼, 當得貧家谷一倉﹔到老莫嫌風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翻攝:Sitong Yan/湖南省博物館、寶爾博物館)

寶爾博物館(Bowers Museum)簡介

寶爾博物館於1936年對公眾開放,是加州橙縣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現有展品除了橙郡藝術品之外,涵蓋來自太平洋大洋洲地區展品,還設立兒童Kidseum展館、加州歷史展廳(California Legacies),及中國五千年藝術展廳 Asian Art of China -A 5000years legacy, East west Bank Gallery),也是橙縣六年級學生學習中華文明史的教育基地。

寶爾博物館中國五千年藝術展廳的展品和中英歷史講解涵蓋新石器時代到中國近代,有巨幅歷史朝代全覽圖,展品有兵馬俑、編鐘、青銅鐘、唐朝仕女騎駱駝雕像、玉器、大清皇帝服飾、清代瓷器象牙雕品及中國學者書房的文房四寶等等。提供英、西班牙和中文三語導覽。本刊將在以後陸續刊登該館展廳的藝術珍品及相關歷史,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齊白石書畫作品、寶爾博物館 (Bowers Museum)展覽資料、戴東尼《齊白石的人品和畫品》、人民网資料。)

責任編輯:文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于艷洛杉磯報導)中國近代畫家中南有張大千,北有齊白石。齊白石筆下的蝦栩栩如生,在西方更是有「中國的畢加索」之稱。洛杉磯的寶爾博物館從齊白石家鄉的湖南博物館借來他的四十多部作品,南加民眾可以一飽眼福。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帶領觀眾跨越古今東西的時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經典雋永之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