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蟬有遠韻

古代詠蟬詩蘊涵的人文精神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577
【字號】    
   標籤: tags: ,

詠物詩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借物喻事、喻人,托物言志是文人們慣用的手法。花草魚蟲、風霜雨雪、雲霞山川這些自然之景很早就成為詩人寄託的對象和載體,這其中就包括蟬。

詩人對蟬通過聞其聲、視其行、觀其容、察其性,借助這只小小的鳴蟲或表達高尚的品行,或代言時光的流逝等,留下了大量詠蟬詩賦,使其成為含有深刻文化底蘊的一種意象。

把蟬作為高潔品質進行歌詠的傳統要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曹植在〈蟬賦〉中寫道:「皎皎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認為蟬的貞潔品質可以與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與臣子的楷模和典範。

(Bruce Marlin/維基百科)

傅玄在〈蟬賦〉中寫道:「美茲蟬之純潔兮,稟陰陽之微靈;含精粹之貞氣兮,體自然之妙形。……台群吟以近唱兮,似簫管之餘音;清激暢於遐邇兮,時感君之丹心。」

陸機在《寒蟬賦.序》中稱蟬有六德:「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則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藉以說蟬來表明君子事君立身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刻畫出正人君子的形象,表達了對君子品格的追求和讚美。

到了唐代那樣一個詩的國度,詩歌藝術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貞觀詩風和思想影響著後世。詩人筆下的物象更加豐富多彩,詠蟬詩的數量也更為空前,單以蟬為題的詩就達七十多首,要統計含蟬意象的詩句更是不計其數,小小的鳴蟬唱響著唐詩那意境深遠的詩韻。

貞觀年間,唐太宗及其群臣的詩歌創作,多述懷言志或詠史之作,志向遠大,剛健質樸,無不展現出包容的氣度和寬廣的胸懷,如太宗的「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經破薛舉戰地〉)、「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還陝述懷〉)等。

(王嘉益/大紀元)

太宗的詠蟬詩也很清新淡雅:「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賦得弱柳鳴秋蟬〉),隨後大臣們的詠蟬詩也很多,如李百藥的〈詠蟬〉:「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從這君臣詠蟬詩句的字裡行間,如「玉階柳」、「含翠鳴」、「清心」、「華冠」,這些純粹透明、高貴而典雅的辭藻,能看出他們冰清玉潔的高尚品德,君臣唱和中盛唐精神盡出。

李百藥曾為隋朝桂州司馬,歸唐以後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人品耿直,曾多次直言上諫太宗,為太宗所採納,還受命修訂五禮、律令等。

同是太宗的名臣的虞世南也有一首詠蟬名作:「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詠蟬詩將蟬人格化,通過寫蟬的形體、聲音和習性,表達了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

垂綏,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類似於蟬的下巴上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這裡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追求清廉。蟬立於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之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的蟲類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蟬聲之所以能夠遠播,並不是因為借助了秋風,而是因為居高致遠的緣故。詩的弦外之音,這種居高自遠完全來自立德,絕非依憑任何外在因素所致,讀者從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以看到虞世南的為人為官之道。

虞世南曾為陳隋重臣,為官清廉,德才兼備,歸唐以後任秘書監,深受太宗的稱賞和器重。他與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此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唐代詠蟬詩以蟬的棲高鳴遠,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要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盛唐氣象。

蟬感節應候,也成為自然界春秋代序、氣候的變化代言者,不少詩就借蟬表示節令的更替。如《禮記》中說:「仲夏之月蟬始鳴,孟秋之月寒蟬鳴」;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聞蟬〉中寫道:「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清.玉蟬佩件(國立故宮博物院)

蟬也常被用來表現一種靜境、靜趣,如王維的「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表達了詩人潔身自好、淡泊名利,與山水自然相契合的清淨心境。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中,詠物詩以其優美深遠的意境體現出神傳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詩人寄託賦予蟬的意象美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社會、人生的心理感受和理性思索,追求高清高潔高遠的境界。同時也是對世人的希望:把高潔、德操作為自己處世立身的準則。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