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九)儒釋道和中國傳統文化(4)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

釋迦牟尼・佛家・中國傳統文化

當中國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傳的時候,與此同時,同是東方文明古國的印度,釋迦牟尼的佛法已經開始弘傳。

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劫比羅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於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南部)生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從小就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喜歡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歲的時候,釋迦牟尼拋棄了王位,離開了王宮,出家修行。

當時,印度有各種宗派的修練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存在。釋迦牟尼先修「無想定」三年,最後終於修成。但他認為那不是道、不是根本就捨棄了。釋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後達到了這個境界。但他發現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丟掉不要了。

釋迦牟尼兩次「知非即捨」,當時再也找不到明師,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個乾果,餓得不成人形。他這樣苦修是要找出一個真理來。但是六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釋迦牟尼來到恆河邊,瘦弱的他餓得實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邊。恰好有一個牧羊女經過,給他吃很好的乳酪,釋迦牟尼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但他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能夠指導他的明師,便渡過恆河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頭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這一望,神通與功能瞬間炸開,他的思維在剎那間被打開,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煉的東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種種開悟後應該知道的事情。

由於開悟時釋放出的能量衝擊波,很大的一個地理範圍在釋迦牟尼開悟的那一瞬間震動起來。當時人們認為發生了輕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嘯,其實是釋迦牟尼佛開悟所致。當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會傷害到人。

釋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為他已經具備了開悟後的智慧與能力。經過十二年艱苦卓絕的修行,釋迦牟尼佛終於睹明星而悟道。之後,釋迦牟尼佛便開始了四十九年的傳法生涯。

釋迦牟尼佛的法門的特點叫作「戒、定、慧」。戒是戒去人的一切慾望和執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開悟開慧。大藏經多少萬卷,都不離這三個字。當然,它具體的表述鋪展開來相當龐雜,但其實質就是這三個字。

當時,釋迦牟尼所傳的佛法和另外七種宗教一直有著意識形態上的爭論。那時的婆羅門教勢力很大,與釋迦牟尼佛的爭論最多。人們的所言所行都與史前佛的教誨相違背了。這樣,婆羅門教就走入了末法。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便在印度傳播開來。因為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正法,在傳法過程當中,釋迦牟尼佛不斷駁倒其它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斷有外道中人捨棄外道皈依佛教。

(Fotolia)

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原先是婆羅門外道,他與釋迦牟尼佛辯論,知道釋迦牟尼佛傳的是正法,就離開婆羅門成為釋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這樣,釋迦牟尼的佛法日漸強盛,而其它宗教就日漸衰微,佛教也就漸為其它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間的矛盾激化到最後,出現了裸形外道殺害佛弟子的事情。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被裸形外道從山上推下的滾石壓死,成為佛弟子中第一個殉教弟子。外道還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綁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滅度後,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個單位的砍頭。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其它宗教才又日漸發展起來。印度的佛教最後與婆羅門教相結合,演變成了一種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釋迦牟尼佛也不供奉其他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産生,最後卻在印度消失了。

然而在東南亞、中國等地,佛法廣泛的傳播開來,深刻的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文化。

佛法是甚麽時候傳入中國的呢?他對中華文明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據說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從中國的邊疆傳入內地。佛教一開始進入中國,就和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來文化,還出現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大規模滅佛事件。但經過東漢魏晉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對抗走向適應,並相互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傳播開來。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條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撑,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産生很深的影響。

中國佛教發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時期。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加上歷代皇帝重視佛教,大量佛經傳入中國,譯成漢文廣為流傳,開始出現了不同風格的佛教流派。如天臺宗、慈恩宗、華嚴宗、律宗、禪宗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禪宗。這時的佛教,已經滲透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全面滲透到哲學、文學、倫理學,以及法學領域,對詩歌的影響更為突出。許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寫詩說禪,大量的詩篇從追求寧靜空寂的禪境到開始追求機智活潑的禪機禪趣,追求佛教語言的選擇,追求禪宗中的理性。

可以說,從隋唐之後,佛家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是相當廣泛。主要表現在:其一、中國傳統藝術,如建築、塑鑄、雕刻、繪畫、音樂、戲劇等出現了大量與「佛」有關的作品。其二、中國文學作品出現了切音、文法觀念、名詞新增、文體之開新、詩歌、語錄體、小說傳奇雜劇等新概念及題材。其三、對中國哲學思想產生影響。

此外,佛家思想對於中國傳統科學,比如醫藥、天文、數學的發展也産生了影響。

而佛教對於中國習俗風尚也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第一、信三世。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輪迴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陰晴圓缺,花開花落,生滅相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開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從來,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佛教有六道輪迴之說,雖然現世作惡而得福得壽,但其業果若不報於現世而將報於來世。第三、信善惡報。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同時還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災、設供祈願等觀念。

總而言之,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層面,可謂既深且廣。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抓週,又稱拭兒、拈周、試周。相傳這一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在江南一帶流行。古時孩子滿週歲時要行週歲禮,家人要為小孩舉行隆重的慶賀儀式。由於古人相信天命,所以週歲禮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八仙桌上擺放各種物品,讓小孩爬上去抓取,大人則根據小兒抓取的物品來判斷小孩將來的志向。
  • 相傳老子氣質禀賦與衆不同,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他歷經文王、武王時期,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和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老子受牽連而被罷免官職。老子深感人世的險惡,便「自隱無名」,流落四方。
  • 中華大地一直被稱作「神州」,因為它是神的故鄉。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到女媧、伏羲、神農三皇所經歷的歲月來看,這顯然是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文化當然就有它的神跡存在。在神有意的安排下,佛道神輾轉下世,方方面面給人類啟蒙,從衣食住行到語言、文字、文化、娛樂以及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留下了無數的神跡。本文只從浩如煙海的史籍中選取幾則關於詩、畫、樂界出現的神人神跡。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