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入詩 三藏抒懷

作者: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font print 人氣: 248
【字號】    
   標籤: tags:

中藥入詩,自古即有,不僅別出心裁,還一語雙關,耐人尋味,妙趣橫生。

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在其著作〈離騷〉中就用了許多芳香開竅的中藥,以喻自身的高潔,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即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初開的花瓣;「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都是香草的名字,自己佩戴著秋蘭,這是屈原藉著香花美草來表示不與小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潔。

權德輿,唐憲宗元和年間人,歷兵部與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他的一首〈藥名詩〉收錄在全唐詩中:「七澤蘭芳千里春,瀟湘花落石磷磷。有時浪白微風起,坐釣藤陰不見人。」中間暗藏了澤蘭、磷石、白薇、鈎藤四味中藥。

唐朝詩人張籍有一首〈答鄱陽客藥名詩〉:「江皋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詩向松桂,心中萬事喜君知。」這首詩藏著地黃、半夏、梔子、桂心四味藥,前句尾與後句首字連珠,稱為「離合體藥名詩」,連得自然巧妙,藉藥名訴衷腸,饒有興味。

北宋詩人黃庭堅,乃江西詩派祖師,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為二十四孝之一。他的《荊州即事》藥名詩有八首,其中幾首為 :「四海無遠志,一溪甘遂心。牽牛避洗耳,臥著桂枝陰」、「雨如覆盆來,平地沒牛膝。回望無夷陵,天南星斗濕」、「千里及歸鴻,半天河影東。家人森戶外,笑擁白頭翁」、「使君子百姓,請雨不旋覆。守田意飽滿,高壁掛龍骨」,這其中提到了遠志、甘遂、牽牛、桂枝、覆盆、牛膝、天南星、白頭翁、使君子、旋覆、龍骨等中藥。

(Fotolia)

南宋詞中之龍辛棄疾,號稼軒居士,與蘇軾合稱「蘇辛」,在其《稼軒長短句》中有一詞〈滿庭芳〉:「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鬱,金縷織硫磺。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塘。連翹首,掠過半夏,涼透薄荷裳。一鉤藤上日,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這首描述的是閨閣情,貴夫人的邊關之思,其中嵌入雲母、珍珠、防風、沉香、金、硫磺、柏、桂枝、蓯蓉、水銀、連翹、半夏、薄荷、鉤藤、常山、縮砂、粉黛、獨活、續斷、烏頭、苦參、當歸、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藥。

《西遊記》第36回〈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中有一首詩,寫唐僧抒發情懷,記述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悟空啊!我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孫大聖聞言,呵呵冷笑道:『師父不必罣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益智為薑科植物,藉以表明三藏漸悟開慧,得佛啟示赴西天取經;王不留行為石竹科植物種子,指唐太宗率眾官送三藏出長安城;三棱為破血行氣藥物,三棱子藉指三藏在途中收的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與沙和尚;馬兜鈴為清肺化痰藥,寫出馬不停蹄的聲音,日夜趲行;茴香可散寒止痛,是一種香料,也指著回鄉之意,表現三藏想早日取經成功的心情。全詩有九味中藥名,詩味串入藥味,顯了技巧也添了情趣,真是吳承恩的神來之筆。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王醫生見到病人後,全用李醫生的藥方,只是略加變動,讓病人服用。經過三天治療,富人的病就好了。富人家十分高興,付了事先約定的酬金,送走了王醫生。
  • 單用藥名對聯,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是唐宣宗李忱出藥名為上聯求對:「白頭翁」,國子助教詩人溫庭筠對曰:「蒼耳子」,對仗工整,雖為君臣文字遊戲,卻也風雅。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