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篮球盘口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中國古代音樂

琴藝通神的劉惟性

作者:莫求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咸豐、同治年間,在安徽東南部寧國縣有個人名叫劉惟性。年輕時他在學館讀書,沒讀幾年就棄學而去,浪跡山水間。

寧國縣當地有座名山叫高峰山,山上有座寺廟,廟裡有幾十名僧人,主持是個叫太元的方丈。太元方丈有一過人之處,就是他精通音律,琴聲超凡脫俗,攝人心魄,驚天地,泣鬼神。

劉惟性仰慕他的琴藝,便來到古剎拜他為師。太元對他說:「學琴並不難,只要能靜下心就行。」劉惟性問:「冒味的問您,靜心之道如何?」太元說:「自己靜心,這豈是老師能為你謀劃的?」

劉惟性說:「我明白了。」於是,便回到自己的住處,摒除萬慮,晝夜枯坐禪床。太元常來彈琴,而他竟毫無所聞。

一天,劉惟性忽然間只覺的大雨瞬時而下,夾以風雷,寒猿悲號,山鬼長嘯,燈小如豆。他因此煩躁不能入寐,便打開窗戶往外看。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天空根本沒有雲也沒有風,那風聲、雨聲、猿聲、鬼聲都來自太元的住室。

劉惟性知道太元正在彈琴,便悄悄走到窗外偷聽。聽著聽著,忽然悲酸不可忍失聲叫道:「弟子願回去了!」隨之,撞開門衝了進去。太元撫著琴,默默的坐在那裡,沒有一點聲息。

過了一會兒,太元問:「你願意回去嗎?然而你已經學成了。我的琴聲幽細,幾十個小和尚都沒有聽到,而唯獨你聽到了。心有靜有不靜呀!」

太元接著又說:「庸人以耳聽,靜者以心聽。心聽者能聞聲數里外。至於琴,淺學者以指彈,靜者以心彈。以心彈者,便得到彈琴之道了。你心靜,可以和你談論琴了。彈琴要神志安詳,氣息平靜,心神忘我的投入,內心感應太和,手鼓琴曲,心和手自成一體,這只能靠自己去體會,用語言很難說出其中一二。

此正所謂前代琴家談論技法和心法時所言:『譜可傳而心法妙不可傳,存乎其人耳,善學者自能得之。』學琴並不是以學技藝為目的,彈琴時內心和諧寧靜,不為外界干擾,才能達到自由境界。

因為寧靜是內心的流露,琴聲是由心靈中產生,如果心裡有雜念干擾,那麼手指就像有東西在阻撓,用這樣的手指去彈琴,怎麼能使琴聲有寧靜之 美呢?只有心性很好的人,淡泊寧靜,心無俗念,手指從容不迫,才能把握彈琴的真諦,心靜寂到極點與杳渺的化境相通,以至從萬有中進入虛無,神遊於至為平和的精神境界。

譬如學琴如可分為三種,一曰學琴,二曰習琴,三曰能琴。歌得其調,撫嫻其指,弦求中音,徽求中節,聲求協律,這就叫做學琴,不能稱為習琴;手隨心,音隨手,清濁疾徐有常規,鼓有常功,奏有常樂,這就叫做習琴,但還稱不上能琴,弦器可手制也,音律可耳審也,私慾不作於心,感應陰陽,化物達天,是可以號稱能琴了。」

〈元任仁發橫琴高士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師徒二人徹夜論琴,不知不覺通宵達旦,沒過幾日,劉惟性又來到太元大師住處,太元大師為他講解宮、商、角、徵、羽五音的秘訣,教授各種技法,劉惟性一一領悟,信手彈奏,聲由心出,皆成妙音。

太元大師說︰「你的琴學得可以了。」從此以後,劉惟性彈琴摹擬萬籟,無不惟妙惟肖。有時劉惟性甚至都不用手去彈,只要想一想,想到哪琴聲就隨之油然而起。

就這樣,劉惟性努力學習了三年後回到故鄉,他寄懷於情,遂自稱為「琴客」,不為俗人彈琴,有時他彈琴時聲音也極為幽細,心不靜的人也聽不到。此時,太平天國的部隊進犯安徽,一些亂兵大肆劫掠,曾有人闖進了劉宅,忽聽山後有敲鼓鳴金聲,便驚慌而逃。

後來亂兵偵察出是劉惟性在彈琴,就用刀架在他脖子上,逼迫他彈琴。劉惟性便彈奏起淒慘悲傷的樂曲,亂兵聽得膽戰心寒,雙手顫抖,戰刀都落在地上,以為劉惟性琴聲通鬼神,嚇得不敢傷害他,便把劉惟性放了。

此時人們才知道,劉惟性的琴藝已經是「外禪內定得心法,惟妙惟肖泣鬼神」了。然而不久,劉惟性也離開妻子離家走不知去向。有的人說:「劉惟性大概又到高峰去了,跟太元在一起。」據說在光緒年間還有人見過他。

資料來源:《古今怪異集成》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李謩是開元年間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謩有一次在瓜洲吹笛,當時江上舟船很多,人聲喧鬧。當李謩吹出第一聲笛音,喧鬧的人聲立即停下來。待到吹奏數節後,靜謐的江面上似有微風颯颯拂來。稍頃,滿江的舟子、賈客,都發出欷歔之聲,哀、嘆、悲、怨溢於言表。當時人們都說李謩吹笛,天下第一。
  • 僖宗乾符年間,黃巢攻陷長安、洛陽。長安城中的士大夫有很多都離開京城去北方躲避戰亂。當時有個叫王敬傲的前翰林待詔,是長安人氏,能奕棋,尤善彈琴,風骨清峻。
  • 李子牟是唐朝蔡王的第七個兒子,風儀爽秀,才調高雅,性閑音律,尤善吹笛,天下無人能與他相比。
  • 作為琴、棋、書、畫四大藝術的一部分,圍棋在中國古代半神文化中占有顯著位置。自古以來,在探尋圍棋藝術與人類智慧完美結合的同時,人們從中領悟到許多至理名言,因而出現了一些與圍棋有關的成語,其中有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