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平生最愛茶 親臨茶鄉賜名

font print 人氣: 1983
【字號】    
   標籤: tags: , ,

乾隆時代有一老臣對皇帝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即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足見乾隆對茶的喜愛。他南下江南遊山玩水,曾在獅子峰山茶園啜飲色、香、味、形四絕的龍井,並題詩寫下〈觀採茶作歌〉曰:

火前嫩,火後老,唯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防微猶恐開奇巧,採茶竭覽民艱曉。

從詩中足見乾隆的品茶功底不凡,對製茶也作過細心的觀察,堪稱行家 。當時茶農為了感謝這位皇帝知音,就把乾隆垂青的十八棵茶樹圍作「御茶園」以資紀念。這些茶樹至今猶存,清明前後,枝葉茂盛,香氣飄逸。

乾隆元年畫像(維基)

六年後,乾隆第二次南巡,打扮客商到龍井茶區察看,見姑娘雙手像雞啄米一樣採擷茶芽,便問道:「一斤龍井珍品乾茶需採多少茶芽?」姑娘答說:「三萬六千多個。」乾隆聽後暗暗吃驚,見一骨瘦如柴的老人弓著背,在灶旁炒茶,送了一百兩紋銀給老茶農,回到杭州寫了第二首採茶歌。

乾隆來到福建,嘗到一種茶,清香撲鼻,甘醇爽口,色深褐紅,凝重如鐵,就賜名「鐵觀音」,從此鐵觀音聲名鵲起,享天下盛名。後來乾隆又在太湖邊嘗到「嚇煞人香」泡出來的湯色清綠、香氣持久,「一嫰(芽)三鮮(色香味)」倍加讚賞,但其名粗俗,便改稱「碧螺香」。古代帝王親察茶鄉,體驗種茶製茶之艱辛,為茶精品命名,並表白「貢茗未求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乾隆亦甚感滿意。@*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陽羨茶是中唐以來的貢茶,深受帝王喜歡,它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天下。中唐著名詩人盧仝在一首與茶聖陸羽《茶經》齊名的茶詩中寫道:「天子須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可見陽羨茶之分量和魅力。宜興陽羨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 在福建昭武市和平鎮西北有一座觀星山,山上盛產一種能碎銅的茶,人稱「碎銅茶」、「觀星茶」或「神仙茶」...
  • 清朝乾隆年間,霍山縣新店河程家院有位叫程伯階的,子承父業做茶葉生意,倒也財源茂盛,南來北往的客商們只要熟悉他的都稱他「程茶客」。
  • 龍井茶,屬於綠茶,原產於中國浙江省杭州龍井村,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純手工製造的龍井茶,需經初炒、複炒及烘焙,再放入有乾燥劑的陶瓷缸中,除去水分,方能顯現其翠綠、清香。
  • 碧螺春,古亦作「碧蘿春」,著名綠茶之一,原產於江蘇省吳縣東洞庭山的碧螺峰上,故又稱「洞庭碧蘿春」。洞庭山位於太湖東南部,由東洞庭山、西洞庭山組成。東洞庭山又稱洞庭東山,簡稱東山,是伸入太湖中的一處半島。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