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內涵

作者:榮欣
font print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之前,就已經有了最初的舞蹈形式。古時,甲骨文的「巫、武、舞」是同一個字,巫是「格於天人」的人,也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言人,必然要求品德高尚,同時也是內功和技藝高超的舞蹈家,舞前常會有特異的氣功表現,令人驚異崇敬。

古時的舞蹈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古代的萬舞即包括文舞、武舞,萬是一種舞的專名,先是武舞,舞蹈演員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舞蹈演員手拿鳥羽和樂器。因此武功如果文用就是舞蹈,舞蹈如果武用就是武功。

原始舞蹈多在祭祀和重大的活動中盛裝舉行,通過舞蹈演員虔心舞蹈敬天娛神,來歌頌神的偉大和智慧,從而祈求得到神的庇佑。

舞蹈的過程是有形的歌,流動的畫,無怪乎許多舞蹈理論家認為舞蹈是多種藝術形成的母體藝術。《世界舞蹈史》中對原始舞這樣描寫,在舞蹈中人們跨過現實世界與另一世界的鴻溝,走向精靈和上帝的世界。

一位著名的雲南大理白族舞蹈藝術家也曾經說︰「小時候奶奶告訴我,跳舞是為了和神對話;許多年之後我明白了她的話。每當我在心靈的天地裡伸開雙臂起舞時,神會握住我的手,我能感到靈魂從身體裡飄蕩開來,這種美妙的感覺使我的靈魂得到了最清靜的安撫。」

古代的著名舞蹈家往往是修煉有素的人。《中國舞蹈史》有這樣的記載:「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酷愛舞蹈,又善行氣術」,善行氣術就是擅長輕功。

而晉朝女巫章丹、陳珠可稱得上是出色的中國古典舞表演者,傳說她們姿容秀麗,善於輕步回舞,靈談鬼笑,更能隱形匿影。

唐代舞蹈家楊玉環曾出家當過女道士,她跳舞和彈奏琵琶的技藝之高超是有記載可考的。埃及流傳的東方舞,實際上也是一種氣功;經過特殊的訓練,舞蹈家的腹肌具有一種不尋常的力,有的舞蹈家腹部極度收縮,可以倒進一碗清水而不外流。

舞蹈和氣功在某些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人體動作、姿態、意念和呼吸在身心之間達到和諧,從而激發人體的潛能。

太極圖中,陰陽黑白兩分,如二魚首尾相逐,劃分黑白的界線恰好是一條迴旋宛轉的S線,陰陽二魚依附著S線對立呼應、沖和轉化很明顯,敦煌壁畫中飛天和華夏古代伎樂舞蹈之「曲線」的韻律模式正是從這裡派生出來的。而太極圖表現的哲理也正是《周易》的精義所在。

中國古典舞和傳統舞蹈中戲曲身段都符合這種精神,體現出丹田是運動的意念中心,引領軀幹之根,髖部在縱、橫、深三個維度上循8形線順序迴旋運動,根一動,梢緊隨,手、眼、身、法、步全身諧調,都始終有若干個8形運動在中間聯絡,8形也是兩個相反的S組合而成。

即「欲前先後」,「欲左先右」的對立呼應,含蓄穩定,規整統一,神形兼備,神氣相隨,能作能唱。

因此,大凡從事中國古典舞和戲曲藝術而功底深厚的藝術家舞臺壽命較長,無疑是順應了生命規律,在從藝的同時起到了修養健身的作用。

中國傳統舞蹈體系的建立得益於博大、精深的儒、釋、道神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直接針對人體、生命和宇宙,以道德的提升帶動人體功能的開發,進而帶動個體的技藝提高,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

以書法為例,人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人品不高,用墨無法」,練習武術的人也知道練武之人如果不重視武德的修煉,功夫高深反而會走火入魔。這個道理也可以推廣到社會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人品不高,奏樂無法」,「人品不高,舞蹈無法」……。

對於舞蹈,舞蹈演員身體的柔軟度和動作是否到位,僅僅是衡量舞蹈演員是否掌握了跳舞的基本要求,但是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跳舞本身會帶出舞蹈人的氣韻、內涵,人生的閱歷和對生命的體悟等。

如果一個舞蹈演員雖然動作能夠到位,但人品不高,那麼舞蹈也會帶出舞蹈演員的慾望、對名利的執著,這樣的舞蹈不但不會給觀舞的人帶來美好的感受和啟迪,反而會污染觀眾。

舞蹈尚且如此,音樂也是一樣,現代科學也發現現代派的音樂(例如:重金屬音樂)的魔性很大,會傷及健康和生命。所以,藝術、技藝的發展一定要以道德的提高為前提。

好的舞蹈,純真、純善的舞蹈會帶給觀眾美好的心靈感受和視覺衝擊,會啟悟人性中的良知和善念,會善化人心。同樣,好的舞蹈者也必然是修煉有素之人。雲 南大理白族人跳舞時,老人們常常會在舞蹈者的手上畫一隻眼睛,就是提醒跳舞的人要不斷的用心、用另外一種眼睛去看身邊的事物。

中華藝術家強調「內養」,而內養的最高境界就是「悟道」,也就是用心靈去感知宇宙規律,順應宇宙特性,從而使藝術家能以不斷的道德提升達到技藝的盡善盡美。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遠古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和野獸共存、共食,也像野獸一樣,經常死於自然災害。
  • 韓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漢開國名將。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為大將軍、率領漢軍暗渡陳倉、收復關中、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最後滅楚興漢。他身兼「王侯將相」之才,被楚漢人評價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也被稱為「兵仙」、「戰神」。
  • 5月1日晚,美國神韻國際藝術團蒞臨美國鄉村音樂之都——納什維爾市田納西表演藝術中心(Tennessee Performing Arts Center)。劇院現場氣氛溫馨熱烈,落幕時觀眾起立鼓掌,留連忘返。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