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雅樂教化人心又健身 靡音毀人亡國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66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5年05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睦,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的是與「天地相通」的境界。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好的音樂可以規正人的道德,表現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

正的音樂教化人心

古代的音樂具備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義。若一個社會中,人人都能重德行善,整個社會自然展現出安定、和諧的風貌,一如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貞觀德政、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人心的回歸向善,呈現在樂音裡,儘是祥和愉悅,那是道德高尚、操守有序的表徵,是主政者與眾生的大福份。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述了吳國的公子季札,到魯國訪問,觀賞周代的音樂歌舞時,對每段音樂的評論。

當樂工、歌者為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說:「樂調真美呀!我聽出周朝的教化已經墊基了!雖然還沒有達到盡善的地步,可樂調中體現出來的民情,只有勤勞而沒有怨恨了。」

為他演唱邶風鄘風衛風,他說:「樂調真美呀!聲音這麼深沉啊!聽出人民雖然有些憂思,可是尚不足以至窮困地步。我聽到過衛康叔、衛武公這兩位賢臣的德教,恰如這樂調中體現出來的一樣,這難道就是衛國的歌唱特色嗎?」

為他演唱王風,他說:「樂調真美呀!不過音節太過繁瑣細碎,正象徵著政令的太過苛刻瑣碎,這樣,人民就吃不消的呀。這難道是走向滅亡的先兆嗎?」

為他演唱齊風,他說:「樂調真美呀!聲音這麼深廣宏大啊!真是大國風度的體現呀!表率東海諸侯的,難道就是大公嗎?這個國家的前途實在是未可限量的呀。」……

季札每聽一段音樂就能準確指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和道德水準,這不但說明他有紮實的音樂鑑賞修養,同時也說明這些賢明君主的德教影響所及,使當時的音樂也流露出高尚的旋律與曲風,起到了正人心的教化作用。

如果音樂流露出高尚的旋律與曲風,便起到正人心的教化作用。 (大紀元資料圖片)

音樂反應作曲者人品

音樂彷彿一面鏡子,將人內心世界映照得纖毫畢露,藉著樂音、姿態與神情,即能瞭解這個人的性情、喜好與品德教養。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當孔子熟習了樂曲形式、掌握了演奏技巧、領會樂曲意境後,他認為自己還不瞭解樂曲的作者。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他一心想以德服人,感化四方。我想除了先賢周文王,別人是作不出這樣好的曲子來的。」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音樂智慧來源大自然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河海,歲有萬物成熟,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異與和諧,皆可稱做「樂」。大自然中,如山間潺潺流水,產生聲,聲與聲相感應,產生了有規律的變化時,就會出音。音與音的和諧相配,發出樂耳的聲音即音樂。

古人有那種「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生活哲學。大自然有序的運行規則不時啟發、點化著人們。人立足於天地間,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謙卑、包容與感恩,併發展出一套對應的生活方式。

在春秋時代,楚國的俞伯牙,跟著名琴師成連學習彈琴。經過三年的苦學,伯牙的琴藝已經盡得師父的真傳了。可是彈奏起來,總覺得琴聲中還缺少了點甚麼。有一天成連對他說:「你所少的只是那麼一點神韻。但這是一種境界,是無法言傳的。我的師父方子春,住在東海的蓬萊島上,他可以幫你,我們一起去請教他吧!」

於是師徒兩人來到了海上的蓬萊島,這時成連因為要到別處去接方子春,便命伯牙在島上等著。開始伯牙一個人在孤島上焦急地等待師父回來。後來慢慢的,在每天的日昇月沉,潮起潮落中,他沉靜了下來。有一天,他抱著琴來到了海邊,緩緩地撥動著琴弦。只聽到琴聲隨著海風,或緩或急,海浪也隨著琴聲節奏的起伏,或高或低,在與整個大自然的互動應和中,不知不覺的,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籟般的樂聲,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充滿在整個天地間。一曲終了的時候,他似乎明白了很多。

這時他再彈奏起樂曲來,只覺得天人合一,悠遊自在。突然背後傳來師父的笑聲,他說:「伯牙啊!這偉大的自然,已經開啟了你的無邊智慧,何需子春太師再來畫蛇添足呢!」這時伯牙才知道,原來根本就沒有「太師父」這個人。

好的音樂可以治病

古人認為五音(古人認為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有著對應的聯繫。(大紀元資料圖片)

中國音樂的五聲來自於五度像生,古人認為五音是正音,因為它與金、木、水、火、土相對應。人有五官、五臟、五指,這與五音組成的五聲音階,是非常協調的。古人認為五音(古人認為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有著對應的聯繫。

音樂可以治病,從中國的漢字可見一斑。「藥」字是由草字頭和「樂」組合而成。治病需要藥草,神農嚐百草治百病,所以「藥」字上面有一個「草」,下面是一個「樂」。

「樂」在甲骨文是把絲絃繃在木頭上的意思,指的是琴、瑟之類的樂器。到了金文,又在絲絃之中加了一個「白」,這個「白」不是指顏色,而是一直撥動琴弦的工具。中國古人幾千年前就知道音樂可以治病。

傳說上古時期黃帝勤政愛民,被推為天下共主後,卻遭受蚩尤不斷的挑戰,生靈塗炭。蚩尤銅頭鐵腦,戰鬥力強,使得黃帝很苦惱。有一天睡覺時,天帝的使者入夢,告訴了他一個秘密,說:「用牛皮製鼓,鼓聲可克制銅頭鐵腦。」黃帝醒來後,就立刻招來工匠,製作八十面大鼓。在兩軍對仗時,擂得鼓聲震天,震得蚩尤連滾帶爬,士兵則各個昏死在地上。

黃帝正高興時,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士兵也奄奄一息。幸好樂師在旁,就解下士兵弓箭上的弦,按在中空的木頭上,緩緩撥動琴弦,奏出如流水般悠遠的樂聲,撫慰了士兵們受傷的神智,使他們逐漸的甦醒過來。

中醫講究「五音治五病」,用不同的曲調,來治療不同臟腑的疾病。中醫用藥不限於草、木等物質層面,而通過音樂帶來精神上、心性上的昇華,才是用藥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當人時時處在身心安寧,自在祥和時,免疫力就能達到最佳的狀態,身體也就能常保健康了,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靡靡之音可亡國

古有「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的典故。《論語》記載了孔子回答顏淵詢問關於治理國家的問題時,曾說:「要捨棄鄭國的音樂。」鄭國音樂屬於縱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來,這種音樂是使男人沉迷於美色誘惑的聲音,會敗壞人的性情和愛好。正如《史記‧樂書》中說,聽賞音樂,有吉有凶,這就是音樂關乎心性,而心性又關乎自然之天的道理。

師曠是春秋時晉國著名音樂家,史稱「樂聖」。晉平公新建的王宮落成了,要舉行慶祝典禮。衛靈公為了修好兩國關係,就率樂工前去祝賀。衛靈公帶著一批侍從,走到濮水河邊,天色已經慢慢地黑下來,他們在河邊倚車歇息。

這時突然聽到一陣曲調新奇的琴聲,不禁心中大悅,於是招來他的樂師師涓,命師涓把它記錄下來。

衛靈公一行來到晉國,宴會上,衛靈公在觀賞晉國的歌舞後,便命師涓演奏從濮河邊聽到的那支曲子助興。師涓遵命理弦調琴彈奏起來。隨著他的手指起落,琴聲像綿綿不斷的細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訴。

坐在陪席上的晉國掌樂太師師曠面帶微笑,用心傾聽著。不一會兒,只見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神色越來越嚴肅。師涓剛將曲子彈到一半,師曠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師涓的手,斷然喝道:「快停住!這是亡國之音啊!千萬彈不得!」

晉平公忙責問太師道:「這曲子好聽得很,你怎麼說它是亡國之音呢?」

師曠回答道:「這是商朝末年樂師師延為暴君商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後來商紂王無道,被周武王討滅了,師延自知助紂為虐害怕處罰,就在走投無路時,抱著琴跳進濮河自盡了。所以,這音樂一定是在濮河邊聽來的。這音樂很不吉利,誰要沉醉於它,誰的國家定會衰落。所以不能讓師涓奏完這支曲子。」他說到這裡,轉過臉來問師涓道:「你彈的這支曲子是在濮河邊聽來的嗎?」衛靈公和師涓都很驚訝,連連稱是。「亡國之音」便由此而來。

中國古代的音樂都是以德音雅樂為尚,尤其是孔子的時代,提倡定禮樂。古人聽到好的音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壞的音樂,就定為淫樂或俗樂。古時的音樂講究高雅,天人合一,與自然合一。音樂的形式也以簡單安靜、圓融和諧、清靜淡泊為上品。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