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意

文/許藝之
font print 人氣: 18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4月08日訊】很小的時候,父親兒時好友回來探親,順便捎給我們家一鐵盒茶,那茶盒是墨綠色的,上面凸出來三個字——碧螺春。當時家裏沒有蓋碗,我用一個纖長的玻璃杯沏茶。沸水中,嫩綠的葉尖齊刷刷豎直了,浮在水面上;書案上立著一個雅緻的白瓷蘭草,剛伸出兩花芽,上面總共三朵白蘭花,像美人玉指,纖細柔婉,輕輕吐著香;那過水的碧螺春就和它一起往外繚繞出一股從未聞過的清香,飄飄渺渺的,從此我就喜歡上了茶。

後來上大學,一班舞文弄墨的好友相簇著去喝茶,繁華街道繞了好幾繞,最終步行至一個小店旁;那店乍一看去不起眼,只是外面是一匾額,有點與眾不同的意思;一進去,前面是各式名茶貴甕,襯著種種茗器,煞是可觀,一入內院,像一個大甕,肚子裡裝著整套茶桌茶器。大家擁簇著上了二樓,整個閣樓都是明清式桌椅,靠著雅緻的絲織抱枕,閣樓上面一個姐姐教我們茶藝。看了幾遍,我就上去試試,燒水、溫杯、調試水溫、洗茶試味,最後砌了幾大杯分與眾人。尤其是調水溫的時候,講究手腕著力,慢勻勻搖杯散熱,將水溫降至合適;不同茶有不同的秉性,因此適宜的水溫也不同,比如龍井的水溫就比普通綠茶稍高,但以不超過80攝氏度為宜。

拿蓋碗沖茶慮湯時必須手快,初學的我被燙了多次,終於學會既不失文雅又迅捷靈敏的慮茶湯,考驗的是心靜的程度,越靜越好。

中國從五千年伊始,茶的文化就一直伴隨著歷史緩緩而來,「琴棋書畫詩酒花」,那是士人的風雅,「柴米油鹽醬醋茶」則是上至王公貴族,下到貧民庶己都不可或缺的日常用物;尤其是「茶」,多少士子淑女、修者隱士都以茶為妙。茶者,清也。在神農氏嚐百草時,當他吞下茶葉時,發現這種葉子撫過五臟六腑,祛惡辟穢,因此將它取名為「茶」,跟「查」字同音,也就是檢查、巡查的意思。古人為甚麼愛喝茶呢?有客相來,上茶;婚姻大事,拜天地後給父母敬茶,方纔真正禮成;墨客瀟灑,「試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也離不了茶。

中國畫講究「留白」,言有盡而意無窮,那茶就深諳其道。茶湯質清而色柔,一般的茶湯以黃綠為多,白瓷一碗,綠葉在湯,淡淡鵝黃,賞心悅目還在其次,那一抹茶香悠悠轉轉,迴旋而來,最是令人神清氣淡,談吐也變的不俗。中國人寫詩作畫都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講究清淡雅緻,看著那畫上甚麼都沒有,寥寥數筆,其實蘊藏了許多功夫在裡面,連接的是另外的時空。這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民族韻味,而茶在這其中也有這麼樣一個過程。茶清而酒濁,喝茶使人神誌清醒,就是因為它的味道清淡美妙,越飄越淡,物質也越來越輕,精神也就容易越來比重越大。

往往為人敬仰的修者隱士,無一不是視世間功名富貴如浮雲,正所謂「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嚮往的都是真正心中無物質束縛的逍遙淡泊。所以我們民族是離不了茶的,因為精神實在是太相通,中國人歷來都是相信另外時空的真實存在,五千年來捨功名而修煉者比比皆是,就是普通常人也講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不把世間生死看重,憑藉的就是另外時空的真實存在,相信人有輪迴,做好事能得真正的好。

古往今來,歷史的沉澱積累了太多美好的傳統,茶只是其中一種,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古人的精神意志堅定從容,非一般強權所能折,靠的就是方方面面的傳統道德素養。

思緒牽的遠了,回過頭來,手中的茶只剩下一股溫熱,家裏的書案是否依舊蒙塵?我這個遠方的遊子也用這寥寥數筆,記載下這份淡泊明志吧。

責任編輯:岳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情定宜蘭找茶趣、茶與欒樹的邂逅」活動,訂10月1日到4日在宜蘭運動公園舉行,有茶事講座、茶藝文化展、茶市園遊會、茶莊娶親縣民聯合婚禮等,還安排自由茶席、茶事體驗,邀民眾一起泡茶品茗,體驗茶藝文化的多元風貌。
  • (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台灣阿里山報導)看三年級的小學生專注泡茶的神情,及有板有眼的泡茶動作,讓人與茶融為一體的情境,展現著茶文化深厚的內涵。在校長王清長鼎力支持,茶藝老師賴阿苗、林玉杯細心教導下,一批批的小小泡茶師學成走出了隙頂國小,成為推展阿里山高山茶的生力軍,為帶動阿里山觀光產業幕後的無名英雄。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