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只應天上有 神傳給人的文化

圍棋文化漫談(一):圍棋的起源

作者:行雲
font print 人氣: 1157
【字號】    
   標籤: tags: , ,

方寸棋盤黑白子
縱橫陰陽五行戲
變幻玄妙在道中
直叫神仙樂不疲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大古老的文化藝術,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它們伴隨著儒、釋、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藝術,融貫於綿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在琴、棋、書、畫中,又以圍棋最為特別,它不僅具有其它藝術門類的許多共性,諸如抒發意境、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生慧增智等,而且還與天象易理、兵法策略、治國安邦等相關聯,因此,它是一門綜合性文化藝術。

圍棋歷史悠遠,有關圍棋起源的傳說甚多,比較公認的是最早起源於堯帝。「堯造圍棋,以教丹朱。」宋代羅泌《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

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見《歷代神仙通鑒》)。

另一種傳說稱,堯帝遇仙人伊蒲子拜他為師。因兒子丹朱不賢,堯向其請教帝位繼承人一事,伊蒲子以詩暗示,舉薦善賢隱士舜。堯遂將帝位禪讓於舜,並將兩女娥皇、女英嫁給他,後來舜成為一代聖帝,這就是著名的「禪讓」。

堯雖未將把帝位傳於丹朱,但教他圍棋以「究天文、易祭」。自古「祭政一致」,講究「天時、地理、人和」,故堯把「祭」法傳給丹朱。

近代圍棋泰斗吳清源也認為圍棋本不是勝負之爭的遊戲,而是占卜天象易理的工具。

他的依據是中國文字創於殷商時代,然在此之前,有關天象節氣的研究就已很深入了,因沒有文字,無法查書或留下記錄,古人只有使用棋盤藉黑子白子來測知陰陽之動,研究天象,而且堯帝就是一個優秀的卜者。

據此,他推斷圍棋盤象徵著宇宙,由三百六十個天體組成,而圍棋盤縱十九乘橫十九,共三百六十一個棋點,多餘的中心一點天元即為太極,代表宇宙的中心。三百六十的目數在舊曆中為一年的日數,將此一分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為晝和夜,如此這般便把天地象徵化了。

從《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河圖》與《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洛書》之黑白圓點的布局來看,圍棋與他們也可能有些淵源。

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八個方位星、周邊七十二個交叉點與三百六十周天、八卦、七十二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棋經》中,也載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

從修煉人的角度來看,圍棋與《周易》、《河圖》、《洛書》、八卦等一樣,不是這一期人類文明所創造出的文化,而是史前文化,其實都是神傳給人類的文化,難怪民間有「此物只應天上有」之說。

又如《梨軒曼衍》云:「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始出於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

圍棋形式簡單,只有黑白兩種棋子,規則也很簡單,但是它的玄妙卻是任何其他棋類所不能比超。圍棋只有三百六十一個棋點,但卻變幻無窮,若以一秒鐘數過一種棋形變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數完,大約要數億年的時間。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圍棋的變幻數量時,稱「大約連書萬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數」,為3的361次方,這裡的四十三個萬可不是指四十三萬。因而有「千古無同局」的說法。

圍棋博大精深,玄妙無窮,絕非人的智慧所能參透。作為神留給人的文化,千古以來,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樂此不疲,也演繹出多少傳奇佳話、美文詩賦,乃至兵書算法、治國方略,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史記載,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開創了繁榮的北宋王朝。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六講 中國的傳統節日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