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信神 話祭祀

font print 人氣: 6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中國傳統的祭祀大致分為三類,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這是人們尊敬神靈,感激神靈護佑,並祈求福報的行為。

祭天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歷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率領群臣虔誠焚香,禱告國泰民安。據記載,中國早在周朝時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儀式。每到冬至這天,周天子都要在國都南郊的圜丘,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

唐宋時期,祭天成為一種只能由皇室進行的儀式。後來這種莊嚴的禮儀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清朝時,滿清皇族擴大了祭天的範圍,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壇祭天,如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在祭天儀式中,最隆重的莫過於封禪。封禪是君主在太平年間或有祥瑞現身的特別之年才舉行盛大典禮,一般只有作出大政績的君主才有資格舉行,如唐太宗、清聖祖等。

封禪一般都是在泰山舉行,五嶽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受命於天。所以,封禪就是歷代帝王強調「君權神授」的最莊嚴的禮儀。

在古代,祭天與祭地是同時舉行的。遠古時人們就有了對土地的崇拜,認為大地養育著萬物,就像慈母一樣,即「父天而母地」。

祭地一般包括兩種:一是祭祀「大地」,規格與祭天基本相當;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靈,規格比祭天稍微低點。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連,自然各家各戶都不敢懈怠。現在南方一帶常見的城隍廟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古老的氏族部落時期就有了對祖先的崇拜。祭祖儀式也是於周朝時形成定制的。周朝確立了用人陶、麵點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禮節, 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等。儀式十分隆重、莊嚴。此時,人們對祖先的感覺是驕傲和敬畏。

春秋時期,祭祖又增加了緬懷和追憶的意味。到秦漢,普通家庭也可以將自家的長輩放在供桌上進行禮拜,且可以隨時祭祀。

中國古代的祭祀十分講求禮儀,有完整細緻的流程。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舉行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先要確定祭祀場所,最早的祭祀場所就是一塊平整的土地,稱之為「墠」。

「封土設壇」是後來才形成的禮節。根據神靈的不同,壇的規格和樣式也不同。如祭天時,壇依照天的形狀修成圓形,稱為「圜丘」;祭地時,壇修成方狀,稱為「方丘」。

後來,在壇的基礎上建起房屋,稱之為「宮廟」,後來很多神靈也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

一場大的祭祀活動常常有幾千人參加,包括主祭、祭司、觀禮者、樂舞表演者和服務人員等。

其中,主祭作為與神溝通向神靈禱告的人,必須在祭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齋戒,祭祀當天還要沐浴更衣。祭司負責主持整個祭祀儀式,同時一面代表人向神獻祭,一面代表神向人傳諭。

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祭祀儀式就正式開始了。以清朝祭祀地壇為例,整個儀式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撒饌、送神、望瘞等。每進行一項儀程要奏不同的樂章,還要跳「八佾」舞。祭祀進行期間,整個會場要保持莊嚴肅穆,不許隨意交談、隨意走動。

在古代,被拿來當祭品的東西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禮記.禮運》中就提到,只有用煮熟的穀物配上豬肉供神享用,才能夠把人們的敬意與願望傳達給神靈。在貢獻的食物中,肉食不可或缺。

古代將用於祭祀的動物叫做「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豬等牲畜,又稱「六畜」。除「犧牲」外,就是五穀雜糧,稱做「粢盛」。而民間,人們還常用新鮮的水果蔬菜作為祭品。佛教傳入中國後,因為佛祖吃素,他的「齋祭」就以水果為主。

玉帛包括各種玉質法器和匹帛,也是古人最常用的祭祀物品。尤其是玉,在祭祀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玉是身分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佩戴。而玉本身又比較溫潤,有君子之稱。帛是絲織物的總稱,同樣屬於奢侈品。

祭祀儀式結束後,就要處理祭品。在西周,人們處理祭品的主要方式是燔燒,把牲畜、玉帛等放在堆砌的木柴上焚燒,冒出高高的濃煙。古人認為天神在上,只有如此才能把祭品送達天神手中。

孝敬地神,就把血和酒水灌注到地下,而祭祀山神則用掩埋和懸投的方法,這也適用祭祀地神;祭祀水神則用沉沒法。據說堯就曾經把玉沉在水中祭祀洛神。

由此可見,祭祀對人類來說,首先就是確信神的存在,就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類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慈悲於人,人類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都是建立在信神的基礎之上的。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禍臨惡人,吉神佑君子
  • 忍,是修身處世的「法寶」。孔子曾告誡子路曰:「百行之本,忍之爲上。」現在人們也常常說:「宰相肚裏能撑船。」忍不是無原則的順從,也不是懦弱的表現。往往有德有志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
  • 《尚書》云:「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意思是說順著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違背天道而行的,就是災殃,這就像影子隨形、聲音有迴響一樣。
  • 棋的文化,也是神傳的文化。相傳起源於堯舜之時,晉朝張華在《博物志》中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 《易經》一卦曰「謙」,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