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九)儒釋道和中國傳統文化(1)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十講 儒、釋、道和中國傳統文化(上)

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儒家、釋家和道家。這三家的鼻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久的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處於同一時代。老子的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566年4月8日,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又過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在山東曲埠。中華文明也因了這三位聖人而熠熠生輝。

孔子・儒家・中國傳統文化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魯國。他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家裡很窮,社會地位也很低,他長大後做過小吏。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但是他的主張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六十三歲時,孔子回到了魯國。魯國最終也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來做官了。

此後,孔子潛心於授徒講學,編撰典籍,儒學作爲一種思想體系在這遲暮的九年中最終形成了。最為著名的是:孔子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禮》、《易》、《春秋》的編修。除《樂》後來遺失外,其它經書一直是後世王朝學校裡的基本教材。

孔子還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事跡為借鑑,推而上承夏、商、周的傳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

吳、楚之國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襄王入會,而《春秋》中卻避諱說「周天子巡狩來到河陽」。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至於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他的弟子和魯國其他人,相繼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這裡命名為「孔里」。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到這裡講習禮儀,舉行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

孔子的墓地有一頃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所居住的內室,後來就改成廟,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間沒有廢棄過。

後來,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了《論語》,它成為今天我們認識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資料。孔子創造了以「仁」、「禮」、「中庸」、「教」與「學」為主要內容,包括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的完整學說,期望規範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的行為。

他告訴了人們甚麽是中庸,甚麽是仁、義、禮、智、信等,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

那麽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哪些主要內容呢?

一、「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

孔子明確提出,「仁」即「愛人」(《顔淵》),並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為「仁」,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顔淵》)。這種思想貫穿了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

孔子更具體指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這五種品德,都建立在對人的尊重關心和體諒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學生要在這四個方面學習:學問、言行、忠恕和信義。

孔子特別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於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地。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其所謂「德」,就是「仁」的精神體現。

他在倡導「仁」、「德」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這種「大同」的社會,實際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體現的社會。「大同」的理想難以實現,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會的理想:「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刑仁講讓示民有常……是謂小康。」(《禮記.禮運》)這是初步貫徹「仁」的精神的社會。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期的中國人並沒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們隨著部落遷移。隨著農業發展,人類逐漸由遷徙不定轉變為定居,由於有一定的區域被長期控制,才漸漸有了地域觀念。最主要的標誌是國家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公元前21世紀出現的夏朝。
  • 正史記載,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開創了繁榮的北宋王朝。
  • 六講 中國的傳統節日
  • 人們看到的是少女有福,所以遇難成祥,似乎是個偶然、特殊的現象。實則不然,這是善惡有報,天意昭然的必然結果。善念善行,是我們人生路上必須遵循的最最重要的道德操守。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