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八)神傳漢字(1)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九講 神傳漢字

漢語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方言。為什麼有著如此衆多方言的中國,卻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仍大部分保持著統一和文化的傳承?而使用同一語言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卻早已四分五裂?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記載漢語的工具——漢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塊文字。漢字不論是刻在龜甲上、鑄造在青銅器上、刻寫在木簡上,還是書寫在紙帛上,五千年來漢字的形態在變,但漢字表意的特性沒有變。

相傳神祇女媧在中原大地造了人後,又有一些神來到人間教給人類基本的生活技能。最初,人們相互溝通是通過一些簡單的音節和手勢,神祇伏羲則給人類創造了最早的文字符號以代替結繩記事。

到了黃帝為天下共主時期,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相傳,黃帝身邊的一個叫倉頡的史官創造了文字。

據說,倉頡的頭上有四隻眼睛可以看見神明。他抬頭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狀,低頭可以觀察龜殼的紋理及飛禽走獸的足跡。通過廣泛收集世間衆多美麗的圖像,倉頡將它們綜合成文字,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上古文字」。

這件對人類相當重要的事當然也驚動了上蒼,所以有「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意思是倉頡發明漢字時,天上落下了小米,夜裡都能聽見鬼在哭泣。由此可見,最初的漢字是神通過有德行的人傳給人類的,對於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在神傳文字的基礎上,周朝時,人們提出了造字方法「六書」(見《周禮》)。根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法,「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象形字」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來進行描摹創立的文字,比如:日、月、山、川、人、大、女、田、井、雨等。「指事字」一類是單純的符號性文字,如「一、二、三」;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表義符號的文字。比如:本、末等。

「會意字」是指通過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合而形成的文字,比如林、森、步、取等。「形聲字」是指通過將代表意符的漢字與代表聲符的漢字組合後形成的文字。比如空、悲等。形聲字是最多用的造字方法,所以漢語中的形聲字也是最多的。

「轉注字」指在同一個部首裡兩個意義相同的漢字可以相互解釋,比如考和老。「假借字」是指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某一概念。嚴格說,「轉注」和「假借」並不是造字法,而是字法。

上述造字法表明,中國的古代漢字和萬事萬物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和事物的本質是同一來源。東漢的許慎,就成功的用易經、五行來還原漢字的構造,首次系統的析解出了540個偏旁部首,編製出一部空前絕後的《說文解字》。

隨著人類文化的逐漸發展,中國的語言文字更加豐富起來。人們依據上述造字方法和許慎提供的部首基礎上,根據需要創造了大量的漢字。

漢字不僅可以表音而且可以表意;不單在構成上十分生動形象,而且內涵具有傳神性。她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都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乃至修煉的道理。

(Fotolia)

「儒」字,從字的偏旁部首來看,從人從需,講的是人的需要,人需要什麼呢?一需要食物,二需要教育。營養食物從母乳開始,教育從孺子開始,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組成,並且與「乳」同音。

羞耻

「羞耻」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從羊),看起來醜(從丑);耻字表示責備人時的話:你耳朵還沒聽到嗎(從耳)?還不止住你的行為嗎(從止)?比如「福」字,何為福?一口一田一衣為福,可見古人對福字的理解是非常的樸素和樂觀。

「仁」字,是會意字,從人,從二。《說文解字》中說人是「天地之生,最貴者也。」還說,凡是屬於人的都從人。二,是會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

《說文解字》說,二是地之數。那麽,結合起來看,仁就是專屬於世上的人之高尚情懷。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仁僅次於德,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說文解字》說,「仁,親也。」人與人相互親切關愛。

《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溫良者,仁之本也」、「仁者可以觀其愛焉」。《春秋.元命苞》說,「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爲仁。」仁者是對有仁德者之稱。有時候,用仁來指有恩於萬物生育的事物。

古代歷來推崇仁政,認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現在稱果實的核為「仁」,其實古代稱其實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後才改作「仁」。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管「下雪」也罷、「下雨」也罷,中國古人將其視為「天」的行為,而不是象西方那樣將其視為 「客觀」的現象。
  •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漢字。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字音。漢字中同音字較多,讀音同而字形、字義不同,這是諧音特色的基礎。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的漢字,在一定的語音情景中,有意使話語發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地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 六講 中國的傳統節日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