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時期(937年~975年,)虔州南康(今江西南康縣)人鍾輻,本是南唐臣民,在金陵一帶常被人稱為才子。他亦以奇才自居,恃才傲物。
一日,求一僧人看相。老僧說:「郎君壽數挺高且有及第之分,但若及第則家亡。」鍾輻聽了很不服氣說:「我正要爭個好名次及第藉以起家,怎麼會家亡?」
他娶的是後來北渡資敵的南唐文士樊若水之女,此女才貌雙全。父女均愛鍾輻之才。新婚燕爾,後周又要開科舉了。當時南唐臣服於後周,鍾輻不願在南唐參加考試,而趕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參加後周的考試,果然中選於甲科第二名。
他得意極了,遂放浪形骸,不思回鄉,身邊帶了一個叫青霜的女僕為伴,走到哪詩酒玩樂到哪。初夏時節,來到華州蒲城(今陝西蒲城縣),該縣知縣是他的舊友,也是個風流才子,款留了許多日子。一天晚上,天氣悶熱,鍾輻在縣樓上乘涼,痛飲了一番才睡下,由青霜陪侍。
當夜,夢見其妻拿出一首詩給他看,怨責頗深。詩曰:「楚水準如練,雙雙白鳥飛。金陵幾多地,一去不言歸!」
鍾輻在夢中亦深有歉意,也就戲和了一首:「還吳東去過蒲城,樓上清風酒半醒。想得到家春已暮,海棠千樹已凋零。」醒來之後,回味夢中的詩,覺得兆頭不好,於是整裝慢慢往回走。
快到採石渡時,青霜突然發了心疼,幾個時辰就死了。鍾輻哀傷無奈,便將她草草稿葬在岸邊一座新墳之側,然後急忙忙往家趕。到得家門,卻見門巷闃寂無人,院門口都被野草封住了,心下涼了半截。一打聽,妻與妾都已死了數月。細訪親鄰,才知樊氏咽氣那天晚上,正是自己夢於蒲城縣樓之夕,這更使他毛骨悚然。
過了幾天,親友們準備了一艘船送鍾輻至樊氏墳上祭奠,又發現正是當日稿葬青霜旁的那座新墳。墳前沒有種別的樹,只有海棠數株,此際葉凋花謝,正合自己的詩句。於是,百感交集捶胸大哭道:「老僧說得對啊!及第則家亡!我怎麼就不信呢?」
家庭的巨變對他的打擊太大了,從此他不再謀出仕,隱居於鍾山著述守道,一直活到80多歲。
為證實人的命運是前定,現試用八字實例來分析,如何從八字中看出人的富貴貧賤。
女:西元1981年6月18日上午9時~11時
http://www.nongli.net/
查得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三柱的天干和地支,至於時辰的起法,可參閱自己以前寫過的文章:【命運的迷霧】起時柱干支和五行生克關係: http://www.iloveguava.com/b5/7/4/6/n1670350.htm
八字出來後,首先要找到出生日的天干(也叫日主,日干)是什麼,因為它就代表了你自己屬什麼命,例如下面例子,出生日是丁卯,上面的丁火就是出生日的天干,代表屬丁火命,也叫丁火日主,丁火日干等。
現將十天干五行屬性列出來: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知道了是什麼命後,第二步是看生於何月分了,因為月令(月柱地支)對整個八字的影響力最大,所以又叫「提綱」。通過「萬年曆」查詢,得知此例丁火命生於甲午月,午月即黃曆五月,午屬火,現將十二地支對應的五行列在下面,方便讀者查詢。
子屬水,丑屬濕土,寅、卯屬木,辰屬濕土,巳、午屬火,未屬燥土,申、酉屬金,戌屬燥土,亥屬水。
現在開始八字分析:
丁火命,生黃曆五月火旺之時,再見甲木透出生火;日主自坐卯木生火;時柱乙木生旺已火,木燥火炎,其炎威莫當。以火烈為病,喜以壬、癸水解炎為需要,或見丑、辰濕土泄火生金為妙。現兩者都不見,只見年柱辛酉兩金突兀而立,不能入從木火之特殊格局,不得已而用之。
但火旺金熔,無濕土轉化,成身旺財弱,(火命人以金為財,我克者為財,財為我享用之物),群劫(眾火)爭財(克金),只能是普通常人之命而已。
如果引用上篇文章中命例裡的天平,蹺蹺板例子來說明,此命就是天平或蹺蹺板的一方放著很少的幾個錢寶,而另一方卻坐著一個重幾百磅的大胖子,當他一坐上時,立即將天平或蹺蹺板的幾個錢寶蹺上天空,自己則重重坐落在地上,錢財可望不可得也。因為日主自身的力量,重過錢財好多倍,身和財不平衡,八字論命的基點以中和為貴。
況且,除了身和財力量不中和之外,夏、冬天出生的八字,還涉及到氣候的冷暖,濕燥的調候問題。像此例,夏天火、木多,火旺木焚,完全缺少了水和濕土來潤澤,火烈為病,是不能成為富貴有為之命的原因。
假如此命中有一丑濕土,則可大為改觀,因為眾多火氣,皆可泄於丑土,轉而生起辛酉金,周流迴圈不已,可成為發揮才能以致富的好命了。
現再看大運,起大運的方法可參閱以前寫過的文章:【命運的迷霧】批算大運、流年: http://www.iloveguava.com/b5/7/4/7/n1670722.htm
由於此造火烈為病,行運最喜行丑,辰濕土運,行金運恐見命中眾火爭克(群劫爭財),行水運又恐妨杯水車薪(犯旺),行木,火運更為不利,加重了火旺木焚。
此造為女命,女命以官星(水)為夫,八字中不見有官星(水),夫位卯木又為忌神,青年期又不見行水運(夫星運),可預其婚姻較難成,會晚婚,唯靠流年行濕土運和水運來抓緊機遇了。@*(待續)
資料來源:《五代狀元奇談.五代狀元譜》、《湘山野錄》、《說庫》。
責任編輯:王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