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關於中醫的記載(中)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 ,

《舊唐書》許胤宗論著書

《舊唐書》記載:許胤宗是常州義興人。最初事陳,陳滅亡後入隋,歷任尚藥奉御。武德年初,累授散騎侍郎。此時關中多發骨蒸病,得此病的人必死,相互傳染,諸多醫束手無策。而許胤宗每次治療沒有不痊癒,有人對他說:「先生醫術如此神異,為何不著書立說以有益後世?」

許胤宗說:「醫術就是『意』,它決定於人的思考,而脈又是極奧妙很難識別,只能心意領會,嘴不能說出來。自古以來的名手與別人不同的唯一差別就在診脈。先準確切出脈象,然後才能診斷病情用藥治病。

如果診斷準確,只須用一味藥,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會好。不準確辨別脈象、不了解病因,憑自己主觀推測進行診斷,多放幾味藥。這好比打獵,不知兔子在哪裡,出動大批人馬,大面積包抄圍剿,希望有人能偶然碰上。用這種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嗎?脈的奧妙是不能用語言表達,所以不能著書立說。」

這裡所記載說明中醫的精微,也可以說中醫的博大精深,超出一般人的層次。

《舊唐書》孫思邈助聖王

《舊唐書》記載: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人。……周宣帝時,孫思邈因為王室多變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想徵孫思邈為國子博士,孫思邈稱病不起。他曾對親近的人說:「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我才協助濟世救人。」

等到唐太宗即位,太宗召孫思邈到京師,感嘆他容貌氣色年輕就對孫思邈說:「很早就知道有道者誠可尊重,得道之人羨門、廣成子等,豈虛言哉!」太宗想授爵位給孫思邈,孫思邈堅決推辭不受。顯慶四年,唐高宗召見,想拜孫思邈為諫議大夫,又推辭不受。

《舊唐書》又記載:「孫思邈永淳元年去世。遺告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不要殺生。過了一個多月,孫思邈顏貌不改,抬著屍體放入棺材,猶像空衣服一樣,當時的人們很驚奇。孫思邈自己註釋了《老子》、《莊子》,撰寫《千金方》三十卷,流行於當代。又撰寫《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

這裡的記載也就含有孫思邈屍解的傳說。

《宋史》王懷隱編《惠方》

《宋史》記載︰王懷隱是宋州睢陽人。當初為道士,住在京城建隆觀,善醫診。……初,宋太宗在藩邸,休閒之日常常留意醫術,收藏名方千餘首,都有效驗。於是下詔令翰林醫官院各自將家傳經驗方以獻上,又得了醫方萬餘首,下命懷隱與副使王佑、鄭奇、醫官陳昭遇參對編類。

每部都以隋太醫令巢元方《病源候論》為首,而方藥其次,成一百卷。宋太宗親自寫序,賜名曰《太平聖惠方》,並令鏤板頒行天下。(待續)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禍臨惡人,吉神佑君子
  • 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的子路篇。魯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回答:「人們說:『做國君很難,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言而興邦了嗎?」
  • 忍,是修身處世的「法寶」。孔子曾告誡子路曰:「百行之本,忍之爲上。」現在人們也常常說:「宰相肚裏能撑船。」忍不是無原則的順從,也不是懦弱的表現。往往有德有志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作為神傳文化之一的中醫也是玄妙精微。特別是其治病的神跡以及名醫的事蹟在正史中都有記載,而這些正是中醫的精華。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