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羊」字

作者:李芝毓
font print 人氣: 19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2月18日訊】

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由東漢時期許慎所著,其中對「羊」字的解釋如下:「羊,祥也。像頭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凡羊之屬皆從羊。」現代文的意思是:羊的意思是祥,按照羊角和足尾的形象造字。孔子說,「牛字和羊字,都是根據動物外形概括。」所有與羊相關的字,都採用「羊」字作為構字部件。甲骨文裡「羊」的字形是,可以看出像是羊角彎曲的形狀。
  
既然「羊」字是象形文字,應該指代山羊、綿羊等動物,為什麼「羊」字的意思卻是「祥」呢?《說文解字》裡「祥」字列於「示」部,原文如下:「祥,福也。從示羊聲。一云善。」現代文的意思是:祥的意思是福。「示」是形旁,「羊」是聲旁。另一種說法認為,祥的意思是「善」。形旁表示意義來源,所以要探究「祥」與「羊」的關係,首先要弄清楚「示」字的意思。
  
《說文解字》:「示,天垂像,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現代文的意思是:「示」字,表示上天垂示象徵,顯示吉凶,用來展示給人。從「二」(甲骨文裡也作「一」,「一」是指示符號,表示「天」),表示「天」。三條從天垂直而下的豎線,表示太陽、月亮和星辰。觀察天象變化,用來發現時局變化。示,表示通過祭祀神靈從而得到上天啟示的活動。古人把祭祀天地的活動稱為「封禪」,祭天叫做「封」,祭地叫做「禪」。後又發展出修建宗廟,祭祀祖宗的傳統。
  
古代祭祀活動使用的牲畜叫做「犧牲」,在行祭之前需要圈養起來,圈養的牢籠叫做「牢」,因而祭祀的牲畜也得名為「牢」。據《本草綱目》記載,「﹝牛﹞《周禮》謂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現代文意思是:《周禮》一書中把牛叫做「大牢」,「牢」是豢養犧牲的地方,養牛的地方比較大,養羊的地方比較小,因此得名「牢」。
  
祭祀的犧牲根據祭祀者等級的高低劃分出規格大小。《大戴禮記》記載:「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豚,曰饋食。」諸侯祭祀使用牛,叫做「太牢」(「太」的意思同「大」);大夫祭祀使用羊,叫做少牢;士祭祀使用小公牛和豬,叫做「饋食」。

  羊是古代祭祀活動使用的牲畜之一,稱為「少牢」。古人通過祭祀天地獲得上天啟示,通過祭祀祖宗獲得庇蔭福分,這大概就是「祥」字從「示」的由來。祭祀所用的「三牲」牛、羊、豬,皆與祭祀有關,為什麼不用牛和豬而只用羊來表示「福氣、吉祥」的意思呢?原因可能跟動物本身的天性有關,羊的性格溫順和善,不像牛一樣暴烈,也不像豬一樣呆懶,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
  
後來字形分化,「羊」字單指動物,「吉祥」的意思由「祥」字取代,追加「示」旁明確表意,但仍保留了「羊」字作聲旁。其實「祥」字裡的「羊」應為形聲旁,既表音也表義。漢字裡以「羊」做部件的字,大多帶有吉祥、美好、溫順、安寧的意思,以下僅舉幾例。

甲骨文「善」字寫作圖02,由表示吉祥的「羊」和雙「目」(眼睛)組成,表示眼神慈祥溫和,取義「慈眉善目」;《說文解字》中認為「善」字從雙「言」、從「羊」,取義吉祥。
  
「善」字不僅有表示善良、完好、擅長等意思,還是一個罕有姓氏。傳說中的該姓始祖是遠古堯舜時代的得道之人——善卷。據《莊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善卷居住枉人山(今常德德山)。堯帝南巡北歸時途經此地,以面向北方而問的大禮求教於善卷。隨行之人不解:「堯是天子,善卷是平民,為什麼這樣過分的禮遇他呢?」堯帝解釋說:「因為善卷是得道的人。對於得道的人,不可傲視。我的德行智慧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師的大禮。」從此,善卷以「帝者師」的美稱名聞天下。
  
舜繼位後,聽到許多關於「帝者師」善卷的故事,於是南巡的途中專程到枉人山拜會善卷。交談之後舜對善卷由衷佩服,要將天下禪讓於他。善卷力辭說:「我立身於宇宙之中,冬天穿著皮衣御寒,夏天穿著精細葛布能夠防暑。春天耕耘播種,身體能夠勞動;秋天獲得豐收,糧食足夠一年的食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優哉游哉,怡然自得。我哪裏會去想承擔治理天下的大任呀!哎呀,您真是太不理解我了!」說罷,為避免舜帝的再三懇請,善卷就躲進深山之中去了。

《說文解字》:「己之威儀也。從我、羊。」從意思來看,當時的「義」字指的是威儀、儀表的「儀」,威儀表示一種美好的儀態。現在對於「義」字的理解多見於正義、合乎道德等意思。「義」也是儒家文化裡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中列第二位。
  
孔子非常重視「孝悌」這一對家庭倫理概念,《論語 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卻喜歡冒犯尊上,這是非常罕見的。「孝」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敬愛;「悌」指的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愛。家庭倫理中的「孝」引申出大臣對君主的「忠」;「悌」則引申出朋友之間的「義」。著名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和「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等講述的都是義薄雲天的歷史故事,流芳千古,家喻戶曉。

《說文解字》:「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美」的意思是味美爽口。用「大」和「羊」會意,羊大為美。羊是「六畜」(《爾雅》:馬、牛、羊、豬、狗、雞)之中是供給膳食的主要家畜。美也和善意思相當。
  
隨著社會與文化的發展,「美」字又發展出漂亮、美好、完善等意思。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的典故來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東坡這句詩裡的西子即指西施。傳說西施經常與女伴們在浦陽江邊浣紗,她那傾國傾城的容顏,被水裡的魚兒看到之後,因大為驚豔而沉入江底,因此有「沉魚」之說。
  
李白《王昭君》後四句:「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傳說西漢「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嗟歎於自身命運和離鄉情愁,彈奏《出塞曲》紓解憂思。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這幽怨感傷的曲調,不禁肝腸寸斷,紛紛掉落在地,「落雁」之名由此而來。
  
《三國演義》裡有詩云:「一點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吞吐衡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話說貂蟬為義父分憂而在花園中拜月祈禱,此時清風吹來雲朵,遮住皎潔的明月。人們便說:月亮見到絕代佳人貂蟬也要躲起來了,從此便以「閉月」來形容貂蟬之美。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節選自白居易《長恨歌》。傳說楊貴妃一次賞花時用手撫摸花朵,不知何故花瓣收縮下垂,像是低下了頭。被宮女看見,就說花兒自知不如楊貴妃美麗,都羞得低下了頭,這就是「羞花」的典故。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羶省聲。」現代文意思是「鮮」指的是出產自貉國的一種魚的名字,魚是形旁,羊是聲旁。「鮮」字由魚名引申出「味道鮮美」的意思。後人認為羊肉和魚肉同樣,都是鮮美的肉類,因此構字部件「羊」也成了既表音又表義的形聲旁。
 
都說魚肉和羊肉最為鮮美,中國民間還真有幾道以「魚」和「羊」為主料的佳餚,徽菜名菜「魚咬羊」就是其中之一。「魚咬羊」的傳說有很多種,一種說法是孔子周游列國時遇到困境,學生將討來的一小塊羊肉和幾條小魚同煮應急。結果烹飪出的菜餚十分鮮美,於是這道「魚咬羊」又得名「鮮燉鮮」。
  
另一種說法是清朝徽州的一個農民乘船渡江,不小心把一頭羊擠出船艙。沉入江底的羊被魚兒紛紛搶食,由於吃得過多這些魚兒一個個暈頭轉向。附近漁民看到水面上漂著許多魚,於是下網打撈。回家後剖開魚肚,發現裡面裝滿了羊肉,覺得很新奇。於是把魚洗淨,封好刀口,連同魚腹內的羊肉一同燒煮,結果燒出來的魚味道異常鮮美,當地人就將這道菜取名為「魚咬羊」。
  
羊,祥也。漢字裡以「羊」做部件的字:善、義、美、鮮等都帶有吉祥與美好的意思。藉著「羊」字吉祥如意的好彩頭,也祝願您過個喜氣洋洋、善氣迎人的新年! ◇

責任編輯:鄧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