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奇寶珠「清水珠」

作者:古樸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37
【字號】    
   標籤: tags:

陝西馮翊人嚴生,家住在漢南。有一次,他到湖北襄陽的峴山去遊玩,在山中拾到了一樣東西,形狀很象一顆彈丸,黑顏色大大的,閃閃發光,看上去通體透明,好似一顆黑水晶。

嚴生拿去給朋友們看,有人對他說:「這是顆珍珠呀!」嚴生就把它叫做「彈珠」,放在隨身帶著的小箱子內,一直帶來帶去,十分喜愛。

後來,嚴生到長安去遊玩,在春明門遇到一個胡人。那個胡人一見嚴生,就攔住了他的馬頭,笑容可掬地對他說:「您的衣袋裡有一件珍奇的寶貝,讓我看一看吧!」

嚴生覺得很奇怪,心想我跟他素不相識,他怎麼會知道我的衣袋內有寶貝呢?這個胡人的眼力真厲害啊!就下了馬,拿出那顆彈珠給他看。

胡人捧著這顆寶珠,高興得差點要發狂了,他氣急說:「這是天下少有的奇珍異寶啊!我願意出三十萬錢的高價向您購買,你就轉讓給我吧!」

胡人說將「清水珠」放在渾濁的泥水裡,一會兒水就變得清清的了。(Fotolia)

嚴生愈發驚奇起來就問他:「這顆彈珠究竟有什麼用處,會值得你出這麼高的價錢來買它呢?」

胡人回答說:「我是西域人,要知道這是我們國家的鎮國之寶,我們都叫它『清水珠』。如果將這顆寶珠放在渾濁的泥水裡,一會兒那水就變得清清的了。唉!自從我們國家丟失了這顆寶珠到現在,已經三年了,國內的井水全都變得渾濁不清,百姓們吃了都生起病來。所以,我才歷盡千辛萬苦,跋山涉水,路遠迢迢來到中原,到處尋訪這顆寶珠呀!今天,果然從您這兒尋到啦!」

說罷,胡人把那顆清水珠放進一只裝滿渾濁泥水的瓦罐裡。果然不一會工夫,瓦罐裡的水就變得清清的了,一眼可以望到底。

嚴生就把清水珠給了那位客人,拿著對方付給他的三十萬錢,高高興興地走了。@*

資料來源:唐.張讀《宣室志》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 人生在世,壽夭貪富,雖說命中注定,但也可以靠行善積德來改運。所以說,心為一身之主,心善則命善,心惡則命惡,欲知吉凶禍福,但問自心便知。
  • 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巨響,下起了傾盆大雨。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止。和尚著急四望,所幸看到不遠處有一座莊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晚,避避風雨。
  • 有一天,秀才忽然自己跳進水中,鄉親們驚慌失措,趕快去救他。當他的身軀還只淹沒一半時,鄉親們就把他撈救起來了。
  • 人無論在任何一個職位、環境,每作惡一次,前程就會轉暗一次,報應只在早晚。只有心存天理,行善事,才會福壽綿延,前程光明。
  • 清朝名書畫家鄭板橋從小窮苦,四十三歲時,考中了進士,擔任了山東範縣(現屬河南)知縣。鄭板橋自幼便對窮苦百姓充滿感情,做官後更是處處為窮苦人著想。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