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師啟導
民國三十八年,家鄉漳州龍溪縣淪陷,因避亂來台,一無所有,欲謀溫飽,處處碰壁,適逢台南師範美術科招生,我從小就喜歡美術,應試幸而錄取,享有公費,得以就學,自是非常珍惜。
南師畢業後,任教小學三年,我又考上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一路所學,都是充當美勞教師的課程,使我在造型藝術的領域裡鋪好了一道寬厚的基礎。
我很幸運,所讀的學校都是最優良的學府,在台南市,樸實醇厚的社會中,使我能專心念書。南師校長朱匯森。是南通才子,辦學校很認真,後來主持第一所師範改為專科的台中師專,期滿後任教育部部長,是在經國先生總統任上擔任最長久的部長,著有建樹。
台南師範早期,有許多老師是從大陸來台,教書熱誠,對於學生期許很高,頗有得其人以傳其道的精神,栽培有為的新青年。國文老師馬三綱家中保存一部日本舊版的《書道全集》在當時是難得一見,時常星期假日特邀我到家中翻閱,為我講解,他擅長於書法篆刻,後來他轉職考試院秘書,三民主義老師張濟時,家中有一本麻姑仙壇,譚延闓顏體字帖,借我雙鉤臨寫,我班上多位同學也輪流模抄此本 ,這對於後來服務小學寫壁報標語是大有幫助。張老師學問淵博,我在課堂上特有心得,他闡述宋明理學,介紹姚江王陽明所主張的「知行合一」,而後來由國父演進成「知難行易」,蔣公中正更因此創導「力行實踐」一貫大道。後來他轉任鳳山軍校,為政治部主任。教國畫的汪文仲老師,畫得一手白雲堂山水,有時也出現傅抱石的風貌,他收到留居美國名畫家張書旂送他的一套彩印聖誕賀卡,帶來教室供大家欣賞,當時很少見到鮮麗的國畫圖片,真是愛不釋手,當年師範學校各科都有很好的老師,在此難以備述。
釋文:「月涌波濤升 民國九十三年秋 遊臺東綠島歸寫海景賞月印象 善禧於林口」
釋文:「淡水雲霞煥彩沼澤 海鳥鳴波濤洗滌 炎氣微陽麗暮風情 公曆二零零六年五月四日文藝節 台北淡水賞景 鄭善禧畫並識」
75歲 2006 70×46.5cm 彩墨
後來我進入師大美術系,更是名師雲集,大陸撤退,有許多書畫大師避亂來台,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留學日本的畫家也都回來台灣,而台灣僅有師大美術系,是以人才都集中在師大,早期師大美術系是屬於文學院,梁實秋擔任院長,國畫是由溥心畬教授擔任,油畫是廖繼春教授與陳慧坤教授,詩詞書法是宗孝忱教授,水彩是馬白水教授與李澤藩教授,皆為首屈一指的大師,老師陣容訴說不盡,一一寫來真是一大部的叢書大典。
釋文:「砌瓊新春 乙亥二月 余自臺北翔空巴黎穿海至倫敦 然後轉車郊外往KENT肯特郡CHATHAM砌瓊鎮 訪視在學中次女愷文 於鎮上住三天 大地開春 草木展翠 異國景象 頗有新趣 此寫客舍窗前屋後 河灣民宅 山坡公園 1995三月鄭善禧畫於臺北」
64歲 1995 138×70cm 彩墨
我是南師和師大教育出來的,雖然我有些魯鈍,跟不上前述先師們之一二,但已然有著深厚的印象,大概一般藝術學識都有所認知。
教學相長
民國四十二年師範畢業後,我分發任教國小,在嘉義民雄國小、水上國小、台北縣溝子口考試院附屬小學,都是教兒童美術,陪孩子們玩畫畫,但以兒童的天真,在自由發揮的圖畫中,也帶給我一些新奇的感受。
釋文:「九天仙胎 兩小無猜 知樂同趣 心地開懷 鄭善禧寫於台北聞名。」
83歲 2014 24×27cm 彩墨
2007, 45 x68.5cm, 彩墨
接著,民國四十九年師大畢業後,我在台中師專任職助教,這是師範改制為師專的第一所學校,大都是從前師範畢業的學生再來進修,他們都任過小學教員,都有教學經驗的老學生,我雖然是助教也等同講師負責開課,任有工藝、美術設計、美術教材教法、藝術概論、基本素描等課。同事中有前輩畫家呂佛庭、林之助,我算是後輩的青年一員,但大家相處都很好。除了校中教學之外,還要在學區中的各個小學從事輔導教學,彰化、南投、台中縣、台中市。屬於中師輔導區,我經常陪同輔導員張錫卿老師到國小輔導,張老師原為中師附小校長,經驗豐富,自己也做雕塑與繪畫,也寫書法,我們經常到南投山區輔導偏遠國小,同時也利用空檔時間寫生,因工作關係我們成為忘年之交。此外我還負責輔導月刊編印工作,當年省立台中體專剛成立,體專的周鶴鳴校長還請我繪製《體育示範圖解》同時學校另開立此一科目,讓學生可以透過繪製簡筆圖形了解動作姿態,圖解是慢動作以不同姿態所繪製而成,引用世運選手照片描繪,校長檢視後,更由該校專科教授審核而定稿,所以我對於人體的動態素描特別加強研究。
釋文:「李葉霜先生鑑評書畫神情 李葉霜先生與我忘年之交 寫此追懷之 鄭善禧二零一四年始於聞名 詩堂;書畫鑑賞裝裱之後又題善禧跋文;昔日於聞名畫廊與李老常有即興之作 或選首詩用各自比法寫成同文異趣 同道者開懷共歡 笑聲滿堂 號謂抓狂 李老博學牢記前人詩詞 如如揮就 觀者讚嘆 一九九九年二月七日 李老身歸道山 令人追懷不已 善禧又識」
83歲 2014 68×35.1cm 彩墨
釋文:「鄭善禧戊午之夏端午前夕 作於稻江錦安里樸盧 如此窮相 人道是仙 賢者知之 詩堂;老丐仙 癸巳之春補題 跋文;世人俗眼看人低 不識此翁有仙才 三十五年前舊畫 公元二零一三年新春展視又識之」
47歲 1978 79.5×45.3cm 彩墨
民國六十六年,師大美術系林玉山教授退休,他所擔任的動物、花鳥課程便請我來承接,於是我轉職為師大教授,及至王秀雄教授當系主任,特別成立人體水墨素描課也由我擔任,師大增設研究所碩士班,恭請黃君璧大師來開課,黃師已屆退休,雖允為任課卻經常居住香港,他私下把課務委託我代勤,我來師大都是擔負比教較艱難的學科,因此有更多磨練,也做了更多的努力。
釋文:「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唐人句癸巳孟冬 鄭善禧畫」
82歲 2013 69.7×40.5cm 水墨
釋文:「歲次甲申冬十二月初九 右眼內障手術次日 睜一眼閉一眼 揮毫試墨 勉力為之 鄭善禧並記」
73歲 2004 95×20cm 水墨 (周道/大紀元)
自任教小學到大專乃至師範大學研究所,許多學生後來都是社會上的中堅份子,有教授、系主任、院長、美術館館長,這多年來我探詢一些同道的朋友,我的風聲尚無不好之評論,我這份美勞教員的工作,差強人意,總算過關了。
書畫自娛
我從小喜愛美術,我的工作也和我的興趣一致,這一生都是用在美術的同一條軌道上,於是我在課餘,也從事美術創作,我在家鄉生活不到二十年,而在台灣則一直到退休之齡,所以我的作品都是台灣的感受所形成,我真畫出了台灣風味的中國畫,從南投山裡寫生出來,自然是田野的台灣風韻。
釋文:「布袋戲的角色 小旦 丑與虎 公元二零零八戊子中秋 鄭善禧畫」
77歲 2008 45.3×23.8cm 彩墨(周道/大紀元)
我省思台灣文化風俗,一切都來自於漳、泉。我來到台灣,語言一樣,食用民居廟宇皆如故鄉,我逃難輾轉從香港過來,一上岸就像回到家鄉,而閩台的學術背景源出於宋代理學,宋之理學主要是濂、洛、關、閩四夫子,由朱熹的閩學集其大成。朱熹的學說主要在《四書集注》這是他精心的著作,據說有十八次易稿,及其臨終猶在修改。我小時候曾經遠足到白雲巖、雲洞巖,都是朱子講學的地方,民間即使不識字的船夫,也能在行船時為客人閒談許多朱子教人的故事,口耳相傳,深入民心。中國人思想中儒、道、佛三教終也歸於儒家做人為根本,成仙成佛為玄奧幻念,還是以做人來得實際。
宋代理學主要「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尊德性,道問學」,即以繪畫研究也不離此道。寫生便是格物致知,在於求學問道,及其創作就在尊德性,正心誠意去思考,一切都在天理中,明代大儒延續之,宋明理學深植於國人生活中,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他的思想「來自於中國優良傳統、泰西長處、我的創見」。而於藝術創作當不離乎此,以現代思想,我也本著五四白話文的精神,我希望我的作品一如白話,開門見山,一清見底,平白易解,所以題材都是眼前所見、生活感受,我即依此思想學來。台灣文化源於閩學,是承接當下,台灣學術必定以此發展。
我的書畫原本是我生活的樂趣,我是自己懸掛家中自己省思,教學生,教自己,前面已詳,我是當教員的,所以都以傳統觀念技法教學生,我說:「要觀察自然,模仿自然,而至於妙造自然,」然而要達到妙造自然,是要有無上的智慧。
因而我臆想才智之士必然說我作品太傳統、太通俗、少創意,但我按部就班、老老實實、本本份份、勤勤懇懇、「正心誠意」,以教導學生基礎出發,醇厚樸實,素有台灣風味,如此營為應有其可看的地方。
鄭善禧 寫於文化總會展出 2014.7.26
(文﹕台灣文化總會 提供)
責任編輯: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