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 线上博彩全攻略
循陳品華老師彩筆之邀約 分享一份尋訪原鄉的感動 作者:毓修

【水彩行家】品故鄉馥郁芳華2

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82
【字號】    
   標籤: tags:

初心(愛、使命與執著)

「…現代人太輕易得到大自然的愛,所以不懂得珍惜(尤其是水資源)。也許是我略略能體認它生生不息的壯闊生命,而萌生一種使命感 —— 期許讓東海岸的美留步,繼續訴說它美麗的傳說…」 — 品華

藝術家在創作質類的面向追求,常肇因於內在性格最初的偏執,於日常生活環境裡淘洗成一種習慣;從習性偏好到觀望世界的角度、也從色彩慣性延伸至觸景主題之同質擇取;當創作初心萌芽時必全然投入,在父、母、天、地育養的「愛」中發心潛行,無怨無悔。

陳品華《三仙勝景之二》76×56cm 199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位創作者的養成除了賦予的天份截然不同外,也包含後天環境之化育。品華老師生於台東、長於台東,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在走訪遍尋後早已默記於胸。這方土地有父母育養她的翻土耕耘,也有辛勤汗水澆灌於播種時埋下的企盼。在撫觸故鄉泥多年後,自然沉得拖曳如耘機般厚彩得再也輕飄不來;也在品嚐辛勞農作後的果實,體會出黏得無法抽離的甘美色韻。當長年無數遍的造訪亦如老友般自在,熟稔揮灑出記憶味覺之醇郁……縈繞鼻心。

陳品華《春田》76×56cm 1996。(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股放不下也停不了的肢體慣性不斷疊加,在水與汗的稀釋下將喜悅與鄉澀溶了又融;也惟有在這片土地上紮實地活過,才會勇敢大聲地將此源於對家鄉真摯而虔誠之情感,赤裸直白地表述出來,源源不絕。

這是份強韌無法剝奪的愛,主觀佔滿創作核心撼動不得;也基於愛鄉的心是如此熾烈,將守護家園的執著化為創作的驅動能量,一張張感動人心的作品就此問世。

陳品華《都蘭關》76×56cm 1990。(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靜觀(抒寫生命風景)

畫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讓人記得人間的溫情、土地的芬芳、歷史歲月的痕跡、鳥兒的歡唱、和四季的容顏以及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的美感經驗,那有什麼崇高的價值可言呢?—品華

上蒼鍾愛這片土地,自然也眷顧著地上的人兒。品華老師懷抱著對家鄉土地的愛,同時也啟動了極為細膩的知覺能力。早在創作之初,有感於水彩透明與輕薄的特質難以駕馭,深怕在山與土地之厚重體感上無法全然表述;因此大膽選擇不透明重彩疊加之手法。

此舉在當時的水彩藝壇雖獨樹一格,但更大的意涵是為臺灣水彩提出創作面向的省思:當一位創作者選擇了媒材,就必須將就妥協嗎?假若無法全然呈現原創之樣貌,是否仍要拘泥於現有的認知面呢?而突破認知似乎也得擁有非凡之續航能耐,提出服人的記憶亮點才是。

陳品華《那年冬天》76×56cm 2011。(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因著戀上大地動人的風貌而開始抒寫自然,有人獨愛浮光掠影的動人再現,也有人鍾情於欣榮生機的啟示和抒發。因為投入,對於畫境品華老師始終有著自創且深刻的解讀;首先是觸覺感知的導入,我們在作品「山水之約」中明顯可以察覺到沙灘的軟度在乾、濕之間的腳踏陷度不同;岸上礁石亦因向潮面的遠、近而有潤燥手感之別,生動自然如臨場感的體現,實是遠遠凌駕技巧與結構的細緻語彙。

陳品華《靜默的海灣》76×56cm 1996。(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作品「靜默的海灣」則有別開生面的知覺導引,滿佈冬意之蕭瑟是灰與沉的寂靜,東北季風吹颳來一身冷峻;嗅著凍結後的潮濕,空氣中醞釀著等待春雨霖霖的蟄伏感已然成形。再者如作品「那年冬天」,低壓籠罩山嵐,氤氳起舞在山凹與你我的氣息間旋盪;冷冽的寒風在枯枝、乾草間亂竄,冷不防竄進緊裹的外衣,讓人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陳品華《山水之約》76×56cm 1995。(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般而言,晨曦日暮時的迷濛色域是創作者致命的謎思,因其美得不切實際、豔得俗麗虛幻,相形下藝術表現空間就容易被壓縮,甚而避之唯恐不及;作品「三仙幻境」與「三仙剪影」在極具挑戰之晨光暈黃中有精闢獨到的表現;全畫以頗難駕馭之紅紫色調凝造出身歷其境的動人氛圍,在實境與幻景之間掌控得宜,恰如其分地拿捏到每個人心中嚮往的完美,怎不令人讚嘆!

陳品華《三仙幻境》56×38cm 199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由此可知品華老師以切身之覺察和體驗,投予內心審美高度,讓普通的自然風景重新賦予其如生命軌跡所積澱的豐厚樣貌。再以意念與情感驅動技術,筆痕、水痕便在錯落有致、跌宕起伏中交融,開拓出不僅僅是風光寫景式的樣貌,而是具有獨特美學價值之生命風景。

陳品華《三仙剪影》56×38cm 199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未完待續..>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任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秘書長的范植正,原是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資訊處,退休後專職於水彩創作,在多次於國內大展獲獎之後,在國內水彩畫界嶄露頭角...
  • 風景是陳俊男最晚接觸到的水彩領域,寫生更是風景畫的基礎訓練。他使還記得剛練習風景寫生時,不懂畫面的取捨、水份的乾濕掌控、當下的氣候氛圍,總把風景畫畫成一張張有如風景明信片般的粗俗無味。但也從這幾年練習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如何畫好一張好的水彩風景畫。
  • 水彩是最適合旅行寫生的媒材,十九世紀英國的畫家們就是以水彩畫來紀錄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的風光,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藉由這些水彩畫神遊她的領土,並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水彩畫收藏家,同時也讓英國的水彩畫蓬勃發展。
  • 有些畫賞讀時 沒有驚嘆 只留有語塞詞窮的澎湃 有種圖 話說得清輕 卻常攪動又沉又稠的心緒 並非排山倒海的撼動 而是涓涓細流的述說 述說 太平洋的藍 都蘭灣的愁 述說 卑南溪的喘息 在打了赤膊的土地上 述說著四季更迭的容顏 在這片歲月踏走過的紮實 這是品華老師說的畫 用彩筆眷著家 也釋愛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