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凤凰彩票平台- 线上博彩全攻略

【水彩行家】品故鄉馥郁芳華1

循陳品華老師彩筆之邀約 分享一份尋訪原鄉的感動 作者:毓修
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有些畫賞讀時 沒有驚嘆
只留有語塞詞窮的澎湃
有種圖 話說得清輕
卻常攪動又沉又稠的心緒
並非排山倒海的撼動
而是涓涓細流的述說
述說 太平洋的藍 都蘭灣的愁
述說 卑南溪的喘息
在打了赤膊的土地上
述說著四季更迭的容顏
在這片歲月踏走過的紮實
這是品華老師說的畫
用彩筆眷著家 也釋愛

緣起於錯識

1980年代時逢台灣水彩發展蓬勃期,名家輩出。當時二十來歲的我從花蓮北上求學,對於水彩的認知高度僅專注著眼於統調及精密刻畫的寫實手法上;而品華老師的作品,足足在我心底頭震晃了一下!那是一股由視覺引發的內心觸動,有如絲絨質地般柔滑輕拂,舒服得令人沉醉不已啊!心想:這位畫壇新人應是與我歲數相當的年輕小伙子,他能將畫面氛圍經營得如此不凡,實屬了得!

陳品華《青溪一曲》,76×28cm_2006 (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2008年參與亞太水彩協會之作品研討,初次與品華老師照了面;剎時間意外得錯愕良久!原來“陳品華”是位親切溫暖的大姐,無怪乎能將溫柔底蘊揉注於畫作之中,淳香而清遠。這將近二十年的錯識便在福山寫生采風時主動勘謬,就此與“她”結識為畫友。

陳品華《春野》 76×56cm 1988, (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投身水彩繪畫多年後才稍稍明白:為何老師的作品會在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且縈迴不去?我想:應是份源自於同為東台灣域區性的土親味。

陳品華《福山夏陽》76×56cm_2008,(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太平洋的風、中央山脈的雲、雨潤後的植被、刷洗過的溪石與滋養著沃腴萬物的土,孕育出之地貌景致與人文觀點自有其同質脈絡可循;只是凌駕於主題景物之外的內涵層面仍有待探詢。希望藉由這次難得之專訪機會,再次尋回遺落在心中已然淡忘的點點感動。

崛起與期待

生性低調的品華老師鮮少提及過往豐碩的成就。早在1985年師大畢業美展時就獲得水彩類第一名的佳績,接著於1990年開始參加全省公教美展,以連三屆之優異成績榮頒永久免審查資格。

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第四十七屆全省美展第一名及第五屆南瀛獎水彩類首獎之殊榮肯定;之後當然亦獲獎連連,為自己的藝術生涯留下光榮的扉頁。1996年品華老師於故鄉台東舉辦生平首次個展,此舉意義非凡且含蘊深遠。接著1998年在台北舉辦個展,成功地為自己之創作里程銘載冊錄。

個展過後受先生—知名陶藝家蘇為忠老師的影響與支持,逐漸將重心轉移至另一精彩的領域,開始投入陶盤彩繪的創作;但仍偶有水彩作品問世,直到2005年才又重拾水彩畫筆。

陳品華《海邊的沙地》 76×56cm 199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陳品華《雨中賞景》56×38cm_2009,(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陳品華《錦繡大地》 76×56cm 2011,(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很高興在時隔多年後見到老師參與聯展活動的身影,一種忘年之友久別重逢的興奮與期待,在一件件新作當中得到滿足和慰藉。創作的主題雖因聯展主軸而迥異於往昔,然一派快意筆法,在厚彩疊染間揮灑自如;那份看待土地的心眼兒,滿罩於母性柔軟的溫馨,感動仍然啊!

<未完待續..>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藝術的呈現,是作者不斷地與創作對象的對話與思想撞擊所產生的結果,對她來說,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動簡單中的不簡單,是郭心漪始終以來對創作方向堅持的自我觀點。
  • 劉漢文的畫展常常用《嬉色遊彩》這個名稱,確實,他深入研究、嘗試壓克力等多種媒材的各種可能,終於運用自如。創作時大膽揮灑,卻又不失細膩;作品結果真就像一首形與色的嬉遊曲,輕鬆、歡娛,華麗又和諧。
  • 現任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秘書長的范植正,原是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資訊處,退休後專職於水彩創作,在多次於國內大展獲獎之後,在國內水彩畫界嶄露頭角...
  • 風景是陳俊男最晚接觸到的水彩領域,寫生更是風景畫的基礎訓練。他使還記得剛練習風景寫生時,不懂畫面的取捨、水份的乾濕掌控、當下的氣候氛圍,總把風景畫畫成一張張有如風景明信片般的粗俗無味。但也從這幾年練習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如何畫好一張好的水彩風景畫。
  • 水彩是最適合旅行寫生的媒材,十九世紀英國的畫家們就是以水彩畫來紀錄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的風光,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藉由這些水彩畫神遊她的領土,並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水彩畫收藏家,同時也讓英國的水彩畫蓬勃發展。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