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蛻變完美 才是最高境界
丁宗華為了從老舊的事物尋找傳統文化,投入了木雕創作,在〈時光隧道〉作品裡,他刻畫了兒時「捉迷藏」遊戲的樸實樂趣。
刻的是男孩躲在一堵頹舊的磚牆後面,從牆洞裡探出眼睛、鼻子來,注視著前面遊戲中的男孩;前面這個男孩閉著雙眼靠在臂上貼著牆壁,藝術家刻了兩臂的凹痕來表現,巧妙地省去了牆壁,悄悄地留下了時光的痕跡,這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巧思。
我們再觀察木雕底部的大小石頭,是如何出現了老舊的顏色,藝術家直截了當的說:「木頭在我手上翻弄久了,自然出現了黯黑的顏色。」他指著頹壞的磚牆說,那才是考驗他的地方,一塊塊交錯疊砌的牆面上斜畫著幾條木材的自然紋路,顯示給我們的是,蒼桑的歲月痕跡,他說:「雕刻中才發現這裡有一條天然小裂痕,我藉著這個小瑕疵,加強老舊磚牆的味道。」
丁宗華經歷了木材的奧妙,他說,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刻下去才知道裡面的底細,遇到木材有瑕疵也是好事,它能鍛鍊你的想法更成熟。
「如何將瑕疵變成完美,那才是雕刻的最高境界。」
作品〈時光隧道〉於2013年獲得裕隆汽車公司「木雕創作薪傳工藝組銅質獎」,並被裕隆公司收藏。
作品〈尋〉,找到了創作的方向
十幾年前丁宗華投入木雕創作以來,希望藉著參加各項比賽的機會,觀摩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激勵自己進而提升技巧。這期間參加過雲林縣文化藝術獎、嘉義市桃城美展、臺中市大墩美展、裕隆汽車公司木雕創新獎,還有臺灣木雕國際競賽等,作品有入選的、得了獎項的,也有獲得主辦單位典藏的。
參賽過程中,卻發現自己用心創作的木雕得到的大多是小獎,而走創新路線、追求現代潮流的年輕藝術家卻屢獲大獎。他在迷惑中,也跟著潮流走,後來的作品〈樂活人生〉、〈拋,行〉裡的農村人物,竟也出現了怪異的髮型以及搖滾的手勢,也有腳上繫了鎖鏈的,意圖跟隨表現新潮的風格,雖然也得了獎,卻發覺已偏離了原來創作的理念。
那段時間,臺灣開始進口大批大陸神像,市場受到了打擊,也影響了他的經濟,一時,使得他的木雕創作走入了困境。
在艱難的環境中,他仍然堅持傳統木雕的創作,在2011年,以木雕作品〈尋〉參加「第16屆臺中市大墩美展」,獲得工藝類優選。這是他木雕創作再出發的轉捩點,他充滿信心的說:「當這個作品完成時,我已經脫離了困境。」
木刻作品〈尋〉,刻的是早年臺灣小孩喜歡玩的「鵪鶉雞」遊戲。遊戲時,一個孩子雙眼幪著布巾,布巾兩頭緊緊的綁在後腦勺上,另一個孩子嘴裡要不斷發出聲音,到處躲藏,讓幪著眼睛的聽聲音找人。丁宗華說:「幾十年前的情景常常出現眼前,幪著眼睛的人問,躲好了嗎?就開始抓人,抓到了就換人幪眼睛,我刻的那個孩子懶得跑了就蹲下來,等幪眼睛的男孩找來了再跑。」
幪著眼睛的男孩伸出長長的手臂,另一個男孩蹲在他的腳前,仰頭望著。丁宗華偏著頭說:「這兩隻手要如何放開,才能傳達出男孩的心理,要從哪裡下刀,稍微不小心手臂就會斷掉。不知道怎麼做時,我就停下刀,靜下心來,思考如何表達我的感覺,我要的意境。」
丁宗華說,幪著眼時,就是徘徊在十字路口,在困難中尋找光明的出口,另外那個孩子睜著眼睛,表示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這也是我木雕創作的心路歷程,現在我知道要怎麼走了。」
純樸的心雕出傳統的美
四十年前,一個臺灣南部鄉村的少年為了生活北上學藝,二十年後帶著雕刻功夫回到故鄉,由於對木雕藝術的熱中,用一顆純樸的心雕出了傳統的美,作品也走進了國家的藝術殿堂。如今在四湖鄉這個濱海小鄉的工作室裡,夜闌人靜時,丁宗華仍然雕著手上的木頭,在細微的雕刻聲中,那隻站在木櫃上的木刻小豬,正腆著肚皮上面一圈圈的木材紋路,張著嘴巴笑著。
小豬的嘴巴張得那麼大,笑聲一定很響亮,笑聲誰聽見了?想必只有小豬的主人──木雕藝術家丁宗華聽見了。
本文轉自第387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