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北宋.蘇軾《留侯論》
蘇軾的這段話中,表達「勇」的兩層意思:
◎匹夫之勇--恃力鬥強。
◎大丈夫之勇--變亂不移。
那麼「勇」的本義是什麼呢?這兩層意思是「勇」本身所包含的嗎?
可見,古文字「勇(恿)」,表示的就是兩層意思:
其一,金文從戈(長兵器),用(汲水桶。後作「甬」、「桶」)聲;以桶從井中打水,直上直下,直達目標,需猛力上提,故整個字形表示如交兵時直進不折、猛悍有力之意,即勇武、勇猛;異體改為从力、甬聲兼表意(即「勇」)。如:
◎謀士盡其慮,智士盡其知,勇士輕其死。(《管子.山至數》)
◎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莊子.盜跖》)
其二,古文( )改換意符為心(即「恿」),以強調果敢不怯之意,即勇敢、勇氣。(後用「勇」,「恿」則主要用作「慫恿」,表示「唆使」之類的含義)如: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見義勇為。
也用作名詞,指力量、膽魄。如:
◎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禮記.檀弓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勇冠三軍|智勇雙全。
也就是說,「勇」本來就表示兩層意思,即恃力鬥強之勇與堅志正行之勇。恃力之勇,力有窮時;堅志之勇,歷久彌強。楚漢時期的項羽與韓信,分別是兩種「勇」的最好詮釋: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終落得「烏江自刎」;而「忍辱胯下」的韓信,卻布下「十面埋伏」。
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孔子以自己的行為,對這句話做了充分的演繹: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
恃力之勇,容易陷於好勇鬥狠;而堅志之勇,則導行大義,是謂「大勇」,正是孟子所引述的孔子對「大勇」的論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縮,義爲固結、確定。「自反而縮」,指反躬自問,覺得符合正理、大義。)
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中華大地又有一個群體在演繹著這種「大勇」--中國法輪功學員明知道會被抓、勞教、判刑,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走向天安門廣場,喊出他們所堅信的真言……,即使面臨著慘無人道的酷刑、被活摘器官的邪惡對待,他們也沒有任何動搖與退卻。
他們的所做所爲,正是蘇軾在《留侯論》中所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的最真實寫照。@*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