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畫家

【水彩行家】品故鄉馥郁芳華5

循陳品華老師彩筆之邀約 分享一份尋訪原鄉的感動 作者:林毓修
林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118
【字號】    
   標籤: tags:

禮敬與回饋

如果不曾耕作,又怎能理解扒光碗中飯粒是對農民尊嚴的禮敬;這並非惜物或習慣的養成問題,而是一份「感同身受」的美感覺知。「土地」絕不僅僅只是供人行、居甚或予取予求的空泛對象,倘若認知正確,著眼角度自然不凡。

品華老師在寫景構圖中不由自主地將視野放低,高視點囊括眼前地表上之動情元素,在逾三分之二的空間裡述說著她的最愛;讓人常有俯攬大地、欲予擁抱的觀照感。又像頂禮膜拜土地之姿、低頭禮敬之勢,由景深引導視線延展于無限深廣。天地如此遼闊,幸福的我們理當感念,在「使用」與「擁有」間應予斟酌!

2013年冬,品華老師懷著感念親恩與回饋桑梓的初衷,在孕育、養護她的父母以及土地上開了久違的個展,計劃以義賣方式將所得捐贈給正在蓋急、重症大樓的台東馬偕醫院,沒有冠蓋雲集之熱鬧排場,有的是熱情鄉民與好友們的慷慨。當全數展品完售後品華老師開心的笑了,這份喜捨的愉悅令人好生感動!一如芝蘭吐暗香…高雅而芬芳。

陳品華《池上油菜花海》 76×56cm 201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回家的路

專訪完那天風靜靜沉沉的,在回家的路上,努力想釐清卻又不知從何著手。若不是因為專訪的因由,怎能料到如此豐沛的熱情與心念會蘊藏在她小小的身軀裡。

與老師熟識的這些年來,未曾這麼近距離地探訪其創作的心靈軌跡,正如作品「山」:我是朝山的旅人,面對眼前大山巍峨,本應霽白耀眼之山頭卻以低調銀灰統整,抑壓其爭鋒出色的霸氣;雖廓隱於大氣之中但仍絕世而崇高。而積累出如此高度的底層山巒,在高雅迷人的色域中,建構出中低海拔豐富多姿的迷離深度,令人神往!

陳品華《山》 76×56cm 199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寫稿到此約略能體會:站在眺望都蘭灣的土地上,五十年的物換星移,樹高了又倒,建物突兀地占領了樸實的自然…。一股熱流欲奪眶而出的悸動,趕緊提筆畫了又畫,深怕存在了這麼多年的存在會被剝奪;一旦改變,可能連回憶或憑弔的機會都沒了,怎能不草、木、葉、石個個都描拾入心呢!

好像走在作品「旱地」上,遠方微露的青山有綠水常伴的家,是身、心、靈最佳的歸處,也是每年再怎麼忙都要回來探視的地方。這條「回家的路」有著孩提時探索的足跡、有著雨季時山花點點的偶遇,也曾奔逐、也曾跌跤、也曾傾倒於草浪陣陣,亦或傷感於旱季的枯黃瑟瑟…。

這片熟得不能再熟的平凡坡地,一條走到無法忘卻的崎嶇山路,總在心煩意亂時給予適切的傾吐和撫慰。望著作品裡樸拙有力的筆法,或枯、或乾、或折枝盡都如實的載記著,這不再是擁有多少美的原理、原則可供表述,而是藝術家生命中無可取代的獨特感知,在無壓感的聆賞中傳遞出內心無聲的吶喊,在這條一年一年漸漸不熟的路上。

陳品華《旱地》 76×56cm 1996(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人在執著時顯得單純 畫在單純中讀到執著
再高的技巧 永遠無法告訴人們 什麼是愛
唯有 有愛的心 方能圈畫出動人的所在

品華老師是 希望你我也能是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水彩是最適合旅行寫生的媒材,十九世紀英國的畫家們就是以水彩畫來紀錄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的風光,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藉由這些水彩畫神遊她的領土,並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水彩畫收藏家,同時也讓英國的水彩畫蓬勃發展。
  • 有些畫賞讀時 沒有驚嘆 只留有語塞詞窮的澎湃 有種圖 話說得清輕 卻常攪動又沉又稠的心緒 並非排山倒海的撼動 而是涓涓細流的述說 述說 太平洋的藍 都蘭灣的愁 述說 卑南溪的喘息 在打了赤膊的土地上 述說著四季更迭的容顏 在這片歲月踏走過的紮實 這是品華老師說的畫 用彩筆眷著家 也釋愛
  • 畫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讓人記得人間的溫情、土地的芬芳、歷史歲月的痕跡、鳥兒的歡唱、和四季的容顏以及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的美感經驗,那有什麼崇高的價值可言呢? —品華
  • 大自然的奧妙就在於它總是默默陪伴著你撫慰著你,不會硬要強加什麼給你,只是耐心等待你去親近它。多年來巡禮東海岸,讓我從中領會很多。我重複的畫沙灘,學習它的「柔軟」;畫岩石,學習它的「堅毅」;畫大海,學習它的「包容」;畫大山,學習它的「沉穩」;太多隱藏的道理與美感值得我們去發掘。 —品華
  • 倘若你沒頂著烈日,在蒸烤過的土地上勞作過。或者你也不曾眼睜睜地看著風災土石無情地蹂躪一家子的未來。也或許你突然覺察到:家鄉的種種美好已似父母之身若殘蠋般一點一滴流逝得心慌…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