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金沙网上赌场- 线上博彩全攻略

周昉《調琴啜茗圖》

周怡秀
font print 人氣: 123
【字號】    
   標籤: tags:

《調琴啜茗圖》是中國唐代畫家周昉(字仲朗,一字景玄,生卒年不詳,約西元八世紀—九世紀初,京兆(西安)人)的作品。周昉出身於仕宦之家,往來交遊多為卿相名士。曾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長史別駕,其職位僅次於一州長官刺史。周昉能獲此官位應與他的兄長周皓有關,因其兄跟隨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戰功。

周昉早年學張萱,而又能加以寫生變化。人物題材多寫貴族婦女,將她們優遊閒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的樣貌描繪得十分傳神。

《調琴啜茗圖》中貴婦正在調琴。

《調琴啜茗圖》侍女以托盤奉茶。

唐朝的人物繪畫已達到成熟,線、造形、色彩運用均十分講究。周昉的畫風有『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之譽,為當時的宮廷、士大夫所激賞,稱絕一時。周昉亦長於文辭,擅畫肖像、佛像。他畫的佛像神態端嚴,當時人稱「神品」。德宗聽聞其名聲,特地下詔請他畫章明寺壁畫,經過月餘完成,當時被推為第一。當他在章明寺壁畫下筆之際,引起民眾競相圍觀,寺裏寺外擠滿了人。凡夫名流、賢愚畢至,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後經改定無不歎其精妙。當時的雕塑藝匠也將其畫作為範本仿效,稱為 《周家樣》

《調琴啜茗圖》貴婦側耳聽琴聲

《調琴啜茗圖》右側侍女小心翼翼手執茶盞。

周昉也善畫肖像,曾經與韓幹同為郭子儀(679-781)的女婿趙縱寫照,未能定優劣,趙夫人謂『兩者皆似,而幹畫得其狀貌,昉畫能兼得神氣情性。』此外,周昉畫的撲蝶名播中外,畫的題材還包括鞍馬、鳥獸、草木等等,當時向他學習的人非常多,程儀、高雲、衛憲都是他的弟子。

《調琴啜茗圖》圖中共畫五人,中間三人為宮中貴婦,一人坐在石上調琴,另兩位一邊啜茗,一邊側耳靜聽琴聲。兩側侍女,一人手端茶託,一人執茶杯。人物神態端凝嫻靜,組合中或坐或立,疏密得體,高低有緻,向、背、側俱全又能向內凝聚,前後呼應。構圖元素簡練至極卻能達到豐富的節奏韻律,可謂絕品。

作品透露出畫家極高的修為,靜、定、凝神,物象寡而精,無一贅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人物畫十分繁榮,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才濟濟。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來自西域的尉遲跋質那、尉遲乙僧父子及梁令瓚;中唐時期的張萱、周昉及後期的盧楞伽、孫位等,皆名著一時。
  • 唐代的山水畫繼隋代之後,更為蓬勃發展,趨於成熟,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主要流派。一是以武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俗稱大小李將軍)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是以文臣王維(俗稱王右丞)為代表的水墨山水。
  • 與人物、山水畫一樣,唐代的花鳥走獸畫也進入了獨立發展的階段,受到宮廷與民間的廣泛歡迎,並湧現出一批專畫花鳥,或專畫牛、馬的傑出畫家。 如薛稷擅長畫仙鶴,杜甫有詩稱其畫鶴「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長人」。姜皎擅長畫鷹,畫面突兀逼人,充滿肅殺之氣。
  • 敦煌莫高窟現存洞窟半數以上為隋唐創建,這些洞窟內至今仍保留著大量以「經變」與供養人為主的壁畫,或敘述佛經故事,或描繪供養人物,與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說法圖有所不同,光彩煥然,馳譽中外。歡快明亮的氣氛,代替了陰森悲慘的情調。圍繞著經變內容的描繪,穿插了宴飲、閱兵、行醫、旅商、農耕等生活場景,簡練真實而富有情趣。
  • 唐代的墓室壁畫,亦隨著帝王厚葬之風的發展,規模和藝術水平均令前代望塵莫及。特別是乾陵內章懷太子李賢墓、永泰公主李仙惠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壁畫,篇幅宏大,佈局嚴謹,內容豐富,如馴豹、客使、宮闕、宮女、伎樂、馬球等宮廷奢逸生活內容,皆在畫面上一一展現,反映了王室貴族至死仍迷戀人世的榮華富貴,希圖死後繼續窮奢極逸。
  • 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