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報導

美迪奇家族的寶藏(2)

作者:史多華
font print 人氣: 82
【字號】    
   標籤: tags:

美迪奇家族幾個世代的收藏,提供了一個十五到十八世紀獨一無二的藝術總覽﹕包括繪畫、古董、石雕、異國物品、雕刻、手飾甚至科學儀器:足以使美迪奇家族『在記憶中永恆存在…』。

古代文物和多彩寶石浮雕

一切是從一批媲美教宗的古董的收藏開始﹕老科西莫曾經驕傲的承認,他擁有二十一件個古代的多彩寶石浮雕(Cameo),包括一個希臘化時代、描寫雅典娜和波塞頓爭取雅典保護權的寶石浮雕;它在中世紀的時候已被認定是亞歷山大的石刻家皮歌泰勒(Pyrgotele)的作品。同樣熱中於古董的「偉大的羅倫佐」把他的宮廷花園和聖馬可修道院的花園提供出來展覽古代雕塑,其中有一個希臘化時代的銅製馬頭,非常生動。一世紀後,科西莫一世大公希望能發揚古代的伊特魯利亞的藝術,特地派遣使者到處尋訪伊特魯利亞的文物。在他碧堤宮的私人寓所就收藏了一件西元前兩世紀的《演講者》青銅雕像,是一個農夫在靠近特拉西緬湖邊的葡萄園發現的,由瓦薩利帶回佛羅倫斯。這個名叫梅特魯斯的行政官的銅雕肖像,神情自然又充滿了權威性,足以見證了美迪奇大公的品味和對古代羅馬藝術的偏好。

詩歌與音樂

音樂、詩歌和節慶宴會等活動在美迪奇宮廷是家常便飯。像「偉大的羅倫佐」本身也是文學造詣很高的詩人和文學家,經常使用托斯坎方言創作優美的田園詩歌,再把它譜成音樂。十六世紀晚期,斐迪南一世經常以歡樂的節慶來繁榮佛羅倫斯。在1589年他為自己的婚禮請來多才多藝的伯納多.布翁達倫提(Bernardo Buontalenti),創作了穿插歌舞和間奏音樂的嬉遊曲《佩蕾格林娜》,成為歌劇的前身。為這個演出設計了286件神話般的戲服後,布翁達倫提又為瑪莉.美迪奇和亨利四世1600年在佛羅倫斯舉辦的婚禮發明了一個會自動打開花束的機器裝置。賈克波.佩里(Jacopo Peri)也為這個場合創作了第一齣的歌劇《尤莉蒂且》。

十八世紀初,斐迪南王子再次以音樂、詩歌等抒情藝術來榮耀他的宮廷。在一幅克里斯多福.穆納里為王儲畫的油畫《靜物與樂器》中,大提琴強烈傾斜的琴柄見證了美迪奇家族在樂器品味上的先進。美迪奇家族喜歡珍藏稀有樂器,如提琴製作大師克雷蒙尼.尼可洛.阿馬提(小提琴發明人安德烈.阿馬提的孫子,也是為今日小提琴定型的製琴師)做的大提琴。(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藝復興盛期另一位與達芬奇勢均力敵的藝術巨擘是米開蘭基羅。他們先後出生、成長於佛羅倫斯,是同鄉也是競爭對手。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晚23年出生,卻多活了45年,是文藝復興盛期最長壽、影響力最大的大師之一。他一生跨越了文藝復興的早期、盛期到晚期,看到了羅馬的興衰,也引領著藝術的變革,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矯飾主義和後來的巴羅克風格。
  • 1492年羅倫佐去世後,米開蘭基羅回到自己家中。這段期間他得到佛羅倫斯聖神教堂院長的協助下,他得以利用教堂醫院(l'hôpital Santo Spirito de Florence)的屍體進行解剖研究,一窺人體結構之奧秘。為此米開朗基羅雕刻了一件木製的耶穌像(wooden crucifix,1492-93)回報給教堂。
  • 1501年,26歲的米開蘭基羅回到成為共和政體的佛羅倫斯,此時薩弗納羅拉已被處以火刑,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於1502年繼任行政首長,呈現一番新氣象。由於羅馬的《聖母悼子像》廣受讚譽,米開朗基羅開始嶄露頭角,大量的工作合同蜂擁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應屬新共和國政府委託的重要公共藝術工程,一是代表佛羅倫斯精神的《大衛》雕像(1501~1503年),其次是在維奇歐宮的議事大廳與達芬奇《安加里之戰》對壘的壁畫《卡西納之役》。
  • 美迪奇,這個與佛羅倫斯的歷史緊密交織、對意大利甚至歐洲命運舉足輕重、並深入參與西方藝術發展的家族,在歐洲歷史上前後維持了三個世紀的輝煌。祖先來自於佛羅倫斯東北的馬傑羅地區,以銀行和商業起家,最後發展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藝術贊助者。從2010九月到2011一月底,巴黎的馬約爾博物館(Musée Maillol)匯集了150件美迪奇家族收藏的著名藝術文物和寶藏,從繪畫,雕塑,古董,裝飾藝術,到科學,詩歌,音樂,植物學以及書信和手稿等等,見證了當年佛羅倫斯權貴的高雅品味及涉獵的廣泛,也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藝術資產和歷史文獻。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