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茶語(五)

作者:寧靜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

「能摘天上月,難采山中寶。膠南玉觀音,武夷大紅袍。」(茶諺)

十分偏愛武夷巖茶那種特殊的巖韻,入口回味悠長,讓人品飲之後難以忘懷。

武夷巖茶中「四大名樅」之一的「大紅袍」產於武夷山天心巖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之上,方圓一百二十華里內,有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巖,群山疊翠,峽谷縱橫,溪澗爭流。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露較多,雲霧繚繞,良好的沙礫土壤中礦物質十分豐富。陽光照射下的茶樹和岩石顯得格外的艷紅似火。早在宋代時,武夷巖茶即成為貢茶。

相傳古時有位路過武夷山進京趕考的秀才,因腸腹疼痛而倒在路邊。天心寺的老方丈看到後,就沖泡了大紅袍茶給他喝下,秀才很快病體痊癒。後來這位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於是他重返武夷山致謝,並脫下自己身披的紅袍蓋在茶樹上,「大紅袍」的名字由此而得。

「大紅袍」茶葉條形鬆散勻整,色澤烏潤;其沖泡出的茶湯清澈而明亮,因發酵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橙黃至深紅的不同顏色;入口有特別的醇厚感,不僅回甘較快,還具有十分明顯的悠長而厚重的「骨感」,其香氣獨特且持久濃厚。所謂「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

當年乾隆皇帝對武夷巖茶的味道一見傾心,曾提筆寫下「建城雜進土貢茶,一一有味須自領,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冬夜煎茶》)

清代詩人袁枚評讚武夷巖茶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當地人說,「大紅袍」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價。對於武夷巖茶獨特的「巖韻」,有的茶人將其描繪為「不輕飄、有東西、有骨頭、厚重、持久、齒頰生香、過喉潤滑」;也有的茶人認為是「泥土香、燒焦的岩石香、岩石上的青苔味、水密桃味、粽葉香、焦糖香」……眾說紛紜,群口不一。

古人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愛茶的我,內心是清淨的,喜歡喝淡茶,在淡雅的檀香中,沖泡一杯自己喜歡的茶在手,看著那晶瑩剔透的湯色,靜心體會這美妙的感受。
  • 在千姿百態的茶壺中,我只對「倒把西施壺」情有獨鍾。
  • 茶人常說:「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
  • 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寶塔詩,寫出了中國茶文化的意境。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