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畫家

寶島四季情 謝榮源水墨畫展

font print 人氣: 239
【字號】    
   標籤: tags: ,

台灣雲林縣出身的水墨畫家謝榮源,4月19日起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展出。謝榮源在致詞時說,他的畫畫過程是始終如一,即使畫了40幾年,但也還是在學習,因為學習的機會隨時隨地都有。

他認同民初留學法國,兼具中西方繪畫素養的徐悲鴻的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將西方繪畫的長處融會貫通後,熔入東方的水墨,因此謝榮源的水墨作品中加入了西方的色彩、透視與光影,卻十分自然優美。然而畫家還覺得不夠,現在又去向更多的老師學習,如往上跟向北宋三大家或是許多其他偉大的藝術家學習,不但臨摹他們的作品,還把他們的畫稍微放大,以便更深入微觀。為此謝榮源計劃要畫50張臨摹,並寫一本書。

謝榮源畫展合照(右邊第4位為畫家本人)

《花蓮十石山 金針花海》,91x61cm,2013。

《玉山之春》,68x70cm,2012。

《玉山之夏》,69x67cm,2012。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謝榮源,對農家生活抱著深厚的感情,所畫的東西多是鄉下的景觀,因為這些景觀能觸動他懷鄉、念舊之情。謝榮源對牛特別有感情,他分享了一個故事﹕「兩年前有一位老先生,他養一頭為他工作多年的牛,他擔心有一天自己離世之後,那頭牛會被牽去宰掉,於是老先生找了一個地方讓那頭牛安享晚年,他用紅色的彩結綁在牛的頭上,把牠送往台南一片草地,讓牛去養老。臨行前比嫁女兒還不捨,他對牛的感情就像是對子女的那種感情。我覺得人有感情什麼東西都會美,而為什麼台灣這麼美,因為大家都非常和樂,每個人都很有素養,有人情味。」

《芒花伴浮雲》,61x90cm,2012。

《叱犢聲》,46x73cm,2012。

《春耕圖》,46x73cm,2012。

《茶山晨霧》,60x91cm,2012。

畫展中的鄉土氣息和台灣地理和人文特色的畫面,如茶園蜿延的弧線、秋天漫山的芒花、玉山的壯麗、阿里山小火車鐵道、濱海的蚵田,結穗掉稻田、金黃的油菜花田…,對台灣人來說是既熟悉、親切,又那麼美麗!許多參觀國父紀念館的大陸遊客也受到吸引進入展場,看到這些描寫台灣風情,紛紛拿起相機拍了許多照片,作為訪台紀念。

《春臨阿里山》,91x61cm,2013。

《早春耕做聲》91x60cm,2012。

《九份山城》,90x46cm,2012。

40幾年的繪畫生涯,謝榮源感到畫家在生活上確實比較清苦。他提到一位老師的話:「畫畫的人,年輕的時候沒東西吃,到你有東西吃(成功)的時候牙齒都掉光了。」他開玩笑地說,「我想我現在還沒有東西吃(還沒有成功),是因為我牙齒還沒有掉光!」

《蚵田黃昏》,60x122cm,2012。

《豐收時節》,46x73cm,2012。

話雖如此,畫畫、教畫,而且還在努力「學畫」中的謝榮源,從畫中得到的滿足和喜樂顯然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從現場學生、朋友、老師和來賓的熱烈回響中,相信謝榮源精神是富有的,心是溫暖的,應該沒有是否「掉牙」的遺憾吧。@

活動地點:國父紀念館-逸仙書坊
時間:4月19日(五)~5月5日(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北報導)以歌詞、詩句為主題及內容,讓愛歌、詩者一見如故的書法、繪畫,是由樹林市美術學會舉辦的筆歌墨韻書畫聯展,自即日起在新北市樹林區保順街的保安活動中心展出,歡迎各界愛好者前來觀賞。
  • 紐約上州著名的藝術組織紐洛雪美術協會( The New Rochelle Art Association ) 近日舉行了2013年春季會員聯展,得獎作品名單日前揭曉。現居長島的女畫家張彤衛,以其三幅優異的粉彩畫參賽,獲得多項獎項,受到評審及全體會員的好評和關注。
  • (大紀元記者簡惠敏台灣屏東報導)詩人畫家陳冠清,結合嶺南傳統畫派與西方技巧,以實物觀察取代憑空想像,用水墨寫生方式展現台灣山水與花鳥,作品栩栩如生、獨樹一格。即日起至30日受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之邀舉辦「筆墨.痕跡」個展,共展出26幅作品與藝文愛好者分享他的創作歷程。
  • 由中華弘道書學會與台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海峽兩岸四老書畫遺墨展」於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出,完成了四老生前遺願,所謂的「四老」乃指臺靜農、啟功、王靜芝、陳其銓四人,四老原是好友,希望共同舉辦書法展,但因兩岸戰火,如今終成心願。
  • 【大紀元4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6日電)中華民國駐尼加拉瓜大使館當地時間25日舉辦頒獎典禮,大使邢瀛輝頒發獎狀、獎品給尼國參加中華民國第43屆世界兒童畫展獲獎的12名學童。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