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

「非宅是卜 唯鄰是卜」晏嬰卜鄰的故事

作者 : 雲開
font print 人氣: 11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晏嬰是春秋後期齊國著名的賢相,後人習慣上多尊稱他為「晏子」。春秋時魯昭公三年(西元前539年),齊景公認為晏嬰的住宅太差了,就對晏嬰說:「您身為宰相,不宜再住在這麼寒酸的房子裡了。我為你建造一座明亮高爽的住宅,如何?」

晏嬰卻堅決辭謝道:「我的房子是祖上留下來的,我能繼承這份家產已經很高興了,再說這房子又地處鬧市,買東西很方便。」齊景公聽後,知道一時說服不了他,便又換了一個話題問道:「既然您的房子靠近鬧市,那您是否知道物價的貴賤?」晏嬰回答說:「當然知道。」

齊景公又問:「那麼您說說,現在什麼東西在漲價,什麼東西在跌價?」這時晏嬰忽然想起齊景公平時濫用刑罰,砍了不少人的腿,有人在街上出售假腿,就乘機勸諫道:「現在假腿的價格在上漲,鞋子的價格在下跌。」齊景公聽後明白自己錯了,立即下令減少刑罰。

晏嬰勸諫國君的妙語,受到了後人的稱讚。後來晏嬰的這句話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叫做「踴貴屨賤」,「踴」是假腿的意思,「屨」是鞋子的意思。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嚴酷的法律。

不久後晏嬰出使晉國,齊景公便趁着晏嬰出國的這段時間選擇了一處好地方為他修建新宅,同時拆掉了晏嬰的舊宅,希望造成既成事實,使晏嬰不得不搬進新居。待晏嬰回到齊國時,看到新的晏府已經完工,自己的舊宅以及左鄰右舍的房屋都已被拆遷,鄰居全部搬走了。

晏子向景公拜謝以後,便拆了新居,把自己的舊宅以及原來鄰居的房子也全按原樣一一重修,把搬走的鄰居一家一家地請回來住。

晏子對人說:俗話講的好,「非宅是卜,唯鄰是卜」。(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說:不用占卜住宅的吉凶,而是要占卜鄰居是否是好鄰居)。我與各位鄰居的關係是占卜過的,而且一直相處得很好,現在無緣無故地趕走他們,恐怕是不吉利的。這樣晏府又恢復了原先的樣子和布局。

但齊景公認為晏子掃了他面子,硬是不同意晏府的重建,君臣相持難下,後來晏子通過陳桓子從中調解,景公總算勉強同意了晏子重建住宅。後人以此掌故稱頌晏嬰的清廉。

後來「晏嬰卜鄰」這個典故被用來指要選擇好的鄰居。另外從這個故事中又衍生出另一個成語叫作「卜宅卜鄰」。不過卜宅卜鄰的意思除了指遷居應選擇好鄰居的意思之外,往往還有搬遷的意思。

看了這個故事後,我一邊感歎晏嬰的清廉,並想到:選擇住址時,的確不僅要看房子的好壞,還要看周圍的社會人文等方面的環境,晏嬰卜鄰這個典故真的很有道理呀。

同時又進一步想到:不僅選房子是如此,在方方面面的社會關係中不也都是如此嗎?三國時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不就說到要「親賢臣,遠小人」。有一個好的、向善的社會環境真的非常重要。

在目前這個道德水準整體不斷下滑的狀態下,當家長的一定要盡力為孩子開創出一個好的環境,至少是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儘可能往孩子的頭腦、心靈中裝進好的、正的東西。

參考資料: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左傳‧昭公三年》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范仲淹立即也回寫了一首同樣題目的《靈烏賦》給梅堯臣,他在賦中斬釘截鐵的寫道,無論如何他都要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他始終都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這句名言,和他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一樣為世人所千古傳頌,范仲淹的這種精神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 在現代,做一台開顱手術、胸腔手術、換心術,醫生不僅要具備精湛的手術技藝,還需要一整套精密的儀器。手術之前,還要對病患進行透視、化驗等系列檢查,方方面面確保無虞,才能進行手術。然而,在沒有精密儀器的古代,醫生如何進行外科手術?做手術又是怎樣的光景?又會有哪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三人成虎」典出何時?「三人成虎」是怎麼造出來的呢?相信嗎?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人人的智力和定力都面臨「三人成虎」的考驗。眾口鑠金,人言可畏!教訓真的太多了。
  • 「四十九年非」同於「蘧瑗知非」這個典故,主角叫蘧伯玉,衛國人。衛靈公和夫人一天夜裡聽到一陣車聲轔轔,從遠趨近,到了宮闕前,車聲停了一會兒才又響起,這時車已經是進了宮闕了。衛靈公就問夫人:「知道是誰嗎?」夫人答說:「此人一定是蘧伯玉。」何以知道是他?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