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中奖号码 - 体育

爪哇華僑的來歷

作者 : 紫悅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元初,曾有一次規模極大的跨海南征行動,統兵主帥為蒙古人史弼,領兵五千人,據當時記載,航海二十五萬里,攻入印尼、占領爪哇等地,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

有從官漢人卓必大,忿其暴行,偕二十餘人隱於蘇魯馬益(爪哇商埠名,即今泗水。當地名為Surabaya),救出爪哇酋長之子,後定居於此繁衍後代,並使其地大規模漢化。這一個故事,發生在西元1285年之前後。

蒙古人於消滅南宋的最後政權之後,雄心萬丈,圖謀南進,他們曾於陸上橫掃歐亞兩洲,武功蓋世。這一雄圖的起因,在於宋元最後一戰是在廣東崖山(即今九龍地區)海上進行的。此役的大獲全勝,讓他們以為,蒙古兵也能雄霸海疆。

元軍大將史弼,副將高興,航行二十餘日,至占城(今越南南部)再由占城經一個月航行而至贄婆(今爪哇、印尼一帶),海上的戰爭展開了。

贄婆酋長率領族人,努力抵抗蒙古兵的入侵,戰況慘烈,雙方死傷甚眾。最後元軍獲勝占領沿海地區,不斷向內陸進攻,俘虜了許多抗元勇士。史弼凶殘成性,為求立威,下令將俘虜燒殺,並縱使手下隨意殺害七人。

那時有位擔任記室(官名,類似今日的秘書)的從官叫卓必大,力勸史弼不可肆意屠殺,採取溫和的方式與贄婆人相處。但史弼以蒙古軍所到之處,作風一向如此而拒絕聽從,且勸戒卓不必多言。

卓必大那漢人傳統的珍視生命的古老觀念,打心底裡反對殘暴,因屢爭無效,又不死心,聯合了擔任醫事的漢官,向副將高興建議,不事屠戮。可高與史同一論調,認為,殺人可以立威,不肯接受。

贄婆地區被恐怖與絕望的氣氛所籠罩,卓必大為主將記室,擔任民政事務,所接觸到的當地人,都面無人色,但是,他們雖螳臂擋車,可卻是甚少屈服的。殘酷的戰爭持續著,酋長以有限的力量,從事以卵擊石式的抵抗。

不久,酋長的家人全體被俘,史弼因被這些零星的抗爭所困擾而耽誤了正事,所以大發雷霆,親自監督將俘虜誅殺,把屍體用繩子吊在樹上。再將一些俘虜割了拇指和耳朵,放回山野,囑其傳語酋長投降,否則,將殺光所有百姓。

卓必大心知酋長是不會在暴力下投降的,又因勸說主將無效,於是冒險往訪囚禁中的酋長之子,由通譯傳言,探詢意向。酋長之子激憤而道:唯死,必不降蒙古。卓由此亦感於漢之亡於元,境遇相同,因而生出同情心,慨允相助。

於是,卓出面與漢人同僚們商量,以為蒙古人暴虐如此,有違天道,與之同處必不祥。之後又極力闡明漢族本身喪國之痛,和為異族服務之羞,請眾人和自己一起離開軍隊。

他們這一項商議不曾有結果,因為遠離故土,舉目無親,一旦離開軍中,將無所依。大家在愁苦中,每天看著蒙古大將史弼屠戮土人,每一個漢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但是,每一個又都無計可施。在一支強大而殘暴的軍隊中,天天坐視著無辜者的死亡而無能為力。

此時爪哇土人的抗戰,在表面上雖已沉寂了下來,但是,蒙古人獲得情報,在內地,正有不少抗元志士在集中。不久,風聞史弼有意屠殺酋長全家(因酋長匿於山區發號施令進行抗爭),卓不忍見酋長絕後,私自釋放酋長之子出逃。

開始,他獲得漢人同僚的協助,但逃亡則僅自己與兩名從卒。可在酋長之子脫困之後,另外幾名漢官,也決定離開蒙古軍,因為酋長之子聲言,可以逃到內地去生存,保證不會受到報復。

他們在一個夜晚集體逃出軍區,除了卓必大外,還有漢籍官吏三人,從卒及巫役(即普通醫生)等總共二十名。卓運用自己的權勢地位,取得了通行牌,在逃亡的初期是極為順利的。他們經過三日夜的奔波,到了一個隱蔽的地方歇息下來。半個月後,酋長之子又引他們到一個名叫蘇魯馬益的大村居住。

兩個月後,頑抗的酋長及剩餘的家人,全被史弼俘擄離開爪哇退回中土,戰爭在原則上已經結束了。卓必大所率領的這一群人員,就留在蘇魯馬益,從事耕作和為人醫病。他們一行中,有三人是巫役。

此地遠離塵囂,寧靜恬適,酋長之子到達之後,就被當地土人奉為首領,開始了另外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四年之後,酋長受蒙古人冊封為爪哇王,再度回到贄婆國,但是,四年的時間,這一地區的形勢、文化、樣貌……等等,全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卓必大輔佐酋長之子,在蘇魯馬益定居,建立了漢人方式的社會生活秩序。過去,蘇魯馬益人,不知也不會種稻、除草、施肥等農耕技術。四年間,由於二十餘名漢人的教導,農作物的收成大大增加;同時,那三名醫生,也訓練了十多名當地人成為「巫役」,一般治病情況相當良好。卓必大也在蘇魯馬益與當地女子結婚。

一批漢人,偶然地,在異域生根落戶了。一百年後,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到了贄婆國訪問,那是一支愛好和平的部隊。鄭和將農具和種子以及防衛武器送給當地人,建立了友誼,至此,這一群漢族的後裔,才獲知蒙古人的元朝帝國已經崩潰了。

當鄭和訪問蘇魯馬益時,卓必大的曾孫卓發,率領一批漢人後裔往見中國大使,為卓必大的「行狀」,立碑為記,稱為「卓公碑」。卓發請求隨鄭和歸國,鄭和慨然允承。

那時,漢人的後裔有一百餘人,在蘇魯馬益願意隨卓發歸國的有三十人。其餘的因在當地有了家業,不易輕離,故仍留原地。蘇魯馬益就是後來的泗水。泗水的華僑,是由卓必大於元初移來的。其後,移來的人多了,泗水乃成為海外華僑生活重要的城市之一。

走筆至此,心湖波動不已,源遠流長的神傳文化,隨著漢人在世界上各地的立足而傳播四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文化素以注重自身道德修養聞名於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內涵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座名銘是其中之一...
  • 現在很多人把「拜年」當作一種融洽關係的方式。平時關係不夠好或和誰有隔膜時,通過「拜年」可以化解....
  •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祟」的怪獸,牠性情十分古怪,喜歡盜取小孩的思想,八仙聽說了,就化作八枚銅錢來到人間,此時恰逢年關...
  • 天在看」,是現代人習慣的一種說法,明白點講,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密室私語,天聞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中華美食多如繁星,不管是五星級的大菜或是家常小菜,都有著歷史和地理的背景,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許多耳熟能詳的名菜,很多人都吃過,但知道其名稱由來的人卻不多....。
  •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 福聚德門,通常出現在一家大門的匾額上,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經常看到。如果做一個統計,這個詞的門額使用率可能是最高的....
  •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大古老的文化藝術,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它們伴隨著儒、釋、道思想和其他文化藝術,融貫於綿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 作為神傳給人的文化,圍棋與書畫、詩詞、音律等藝術一起,融匯於悠悠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之中,歷代流傳著大量與圍棋有關的神話典故、奇聞軼事,僅從它眾多的別稱便可見一斑。
評論